新闻热线:0539-310078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2014专题>沂蒙精神>媒体报道

临沂:温馨之城荡漾爱的力量

2014年04月26日 13:35 作者: 来源:大众日报
“来了有半个月了,这里安全又卫生,还有热水热饭,一天才要一块钱,住着挺舒心,就像在家里。”1月14日下午,在临沂市“一元公寓”,正准备去物流市场上班的苍山籍进城务工人员王常新告诉记者。

      “来了有半个月了,这里安全又卫生,还有热水热饭,一天才要一块钱,住着挺舒心,就像在家里。”1月14日下午,在临沂市“一元公寓”,正准备去物流市场上班的苍山籍进城务工人员王常新告诉记者。

      一元公寓是临沂市专门为务工人员打造的零工市场,建设投资2000多万元全部由政府负担,一年运转费用300万元也由政府补贴,这在全国是首例。务工人员住宿一天一块钱,每顿饭只需花3到5块钱就能吃饱,并能免费享受培训、中介、维权等服务。市场运转一年已吸引了29万人次的外来务工人员入住、求职。

      不光一元公寓,农村学生热水热饭工程、蛋奶工程、儿童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隆冬季节,记者在沂蒙革命老区临沂市采访,一个个项目走下来,记者心里暖意融融。这些温暖民心的工程不断在临沂生根开花,让那些曾经游离在城市边缘的人们,在这座越来越光鲜的城市里也拥有了温暖的家,使这座老区城市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这里没有“爱的沙漠”,只有温暖人心的力量在荡漾。

      “民生为重,民生为先,民生为大。要让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党委、政府的关怀,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馨。”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说。

      打造温馨城市,营造宜居环境,已成为临沂市民生乃至整个城市建设的着力点。临沂是相对欠发达地区,然而临沂在民生建设上却不遗余力,倾注真情实感,投入真金白银,“用财政的钱做好保民生的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红红火火,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科学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新路子。“十一五”时期临沂市用于民生领域的投入达453亿元,年均增长32%;去年民生支出达到224.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4.3%。

      14日中午,下课铃响了,兰山区李官镇中学七年级学生陈彪端着早上从家里带来的饭菜来到食堂。在“学生自备饭菜加热处”,厨师刘焕营麻利地把菜倒入炒锅,随着“刺啦”几声响,一盘热气腾腾的藕片炒肉加工好了。“有了这个(服务),我一日三餐都能吃上热饭、喝上开水了。”家住山里的陈彪告诉记者。

      随着天气转凉,孩子们的午餐问题摆在人们面前。临沂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村中小学“211工程”,即“两热(热水、热饭)一暖(取暖)一改(改厕)”工程。每个小学投资一万块钱左右,设立了食堂,孩子们中午能够吃上热饭,喝上热水。仅2012年,全市就投入资金7600万元,建设完善“211工程”1594处,100多万山里娃告别“寒窗”苦。

      离李官镇中学不远,就是镇敬老院。中午的太阳暖暖地晒着,60岁的王红灯老人正在和老伙计们用石子下“五路棋”。

      自2012年1月1日起,临沂市投入3000多万元,在全市敬老院启动“蛋奶工程”,全市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每人每天都能得到一袋牛奶、一个鸡蛋。目前全市已建成一级敬老院79处,已有8个县区敬老院实现县级统筹;按照愿进全进的原则,所有符合条件的“五保”老人全部纳入集中供养范围。与此同时,临沂市将所有县区全部纳入国家新农保试点,比国家规定时间提前一年半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截至目前,临沂市参保群众达到552万人,累计为城乡老年人发放养老金6.7亿元。

      走进去年4月启用的临沂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在PT康复训练室,5岁的小女孩悦悦因双下肢内收内旋正在接受一对一康复治疗。悦悦的爸爸告诉记者,悦悦至少要接受一年的康复治疗,正常要花一万多。“现在天天在这里做康复,一分钱也不用花。”

      临沂市有64.67万残疾人,占到全市总人口的6.33%。临沂市将建设现代化、高标准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列入为民兴办的20件民生实事。康复中心副主任陈令江说,中心每年可康复、托养残疾人达1000余人次。

      在位于北城新区的临沂市儿童福利院,记者看到,宿舍和活动间的地板是塑胶地板,踩上去没有噪音,还比较柔软,行动不便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也不会造成伤害,装修细节照顾到了孩子们的心理……在这个面积达14400平方米的新家里,200多名孤残儿童正享受着高质量的养育、康复、特殊教育和医疗,幸福的种子正在播撒。

      据了解,2012年临沂先后建成乡镇(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172个、村(社区)康复站4148个。“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康复经费4000余万元,为20万残疾人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临沂市市长张务锋介绍,“十二五”期间,临沂市将完善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特殊困难群体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优惠政策为补充,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让幸福写在每一位市民脸上。(大众日报2013年02月18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目光)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