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老师到通讯员 两千张照片见证"沂蒙蓝"

2016-11-08 11:23: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邓梦娇

  大众网特别策划:通讯员的记者节(3)

  编者按:当自媒体泛滥、网络大V盛行、人人都是麦克风时代到来时,传统媒体记者陆续出现人心浮动甚至转行现象。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另一个群体中,有这么一群人兢兢业业,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他们仍坚守岗位、坚守内心的新闻理想。

  他们不是记者,却手握钢笔、肩背相机,深入社会最基层,将所见所感写成文字,他们的名字也时常见诸报端。虽然是他们干的是本职工作,但他们中有些人还怀揣新闻理想,以专业记者的态度对待份内之事,他们就是通讯员。

  一个城市里到底有多少通讯员?有人曾开玩 笑地说,有多少领导就有多少通讯员。虽是笑话,也说明在某种程度上通讯员的数量之多,地位之重要,他们也获得了“编外记者”的称号。这些“编外记者”有的 热爱文学,扎根宣传战线几十载通过自身努力,成功逆袭,真正做到靠笔杆子“混”口饭吃。有的为生计,在自己的“理想国”里挣扎,几度跳离宣传口又几度折 回。。。。。。

  在第十七个记者节到来之际,大众网记者兵分多路,走近乡镇、高校、机关、收费站,与各行业的一线通讯员“面对面”,听他们讲述“编外记者”的酸甜苦辣。

临沂大学王金铭

  大众网记者 邓梦娇

  在这个全民记者时代,还有一类人,他们为记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闻素材,不是记者胜似记者,他们就是通讯员。在2016年记者节到来之际,大众网记者走近“编外记者”——临沂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宣教科主任王金铭,听他讲述自己5年的通讯员故事。

  从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王金铭已经工作了21年。从最早的大学老师再到大学辅导员,2001年工作调整,王金铭进入临沂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宣教科,开启了自己的新闻宣传工作。

  王金铭告诉大众网记者,从事宣传工作以来,更是体验到了干宣传工作的酸甜苦辣,经常伏案一整天,逐字逐句的修改,只为一篇稿子能够更加完美,有的时候还会点灯熬油。

  “有的时候,和记者们在一起交流,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五年的宣传工作,让王金铭结交了一帮的记者朋友。王金铭说,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中,长期与记者们的交往,耳濡目染,自己从中也慢慢学会了怎么用新闻眼光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了解了一些新闻写作和摄影技巧,促进了工作开展。

  工作之余,王金铭都会针对一些稿件认真研读,看别人是怎样写导语,怎样写正文,不断提高自己新闻稿件写作水平。同时,发挥两只眼(多看)、两只耳(多听)、一双手(多记)、两条腿(多跑)、一张嘴(多问)的作用,时时将自己处于采访的环境之中,事事留心,勤于积累。

  王金铭认为,只有坚持深入一线与采访对象面对面进行交谈,用切身感受才能写出好的稿子。这就好比大厨做菜一样,从买菜、洗菜、切菜,再到最后的烹饪,只有一步步用心了,才能做出一道美味佳肴,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工作中和工作之余,最喜欢的就是摄影。”王金铭说,自己大学期间选修了摄影,毕业后因为各方面原因一度中断了,不过,凭着对摄影的爱好,从2005年涉猎网络论坛,王金铭就再次拿起了相机。他觉得,拍的是感觉,照的是感情。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从2015年3月16日起,王金铭把源于对临沂空气质量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用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现。每天早上他都会到书法广场、在书圣阁、迎宾门、书法苑等5个固定地点,用手机记录当天的空气质量情况,在网络上晒图并开设了“铭观气象”这个话题,话题吸引了大量粉丝的点赞。“这些‘赞’更多是给临沂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的。”王金铭说,很高兴通过图片的变化,来看临沂空气质量的改善。

  除了工作,王金铭也把自己对摄影的喜爱,融入到了生活中。2013年8月29日,王金铭的女儿正式开启了初中生活。从女儿入学报到的第一天,王金铭就开始用相机或手机记录下女儿成长经历中每一个有意义的时刻。入学报到、军训、发校服、参加志愿活动、为备考体育中考练习跳远、走进考场前最后复习……3年的时间里,王金铭拍了1万多张这样的照片。“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我想留住女儿的每一个精彩瞬间。”王金铭说。

  做了多年通讯员,王金铭觉得,与时俱进很重要,现在的他,尝试在各种平台,随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用文字、图片、视频发布出去。“市民接收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我们也也要寻求最佳传播途径。”王金铭说,作为一名“编外记者”,自己也将利用这些经验,更好地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去。

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李洪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