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征文:我奶奶是孙玉兰

2018-07-11 10:58: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赵丽波
play
" />

  纵观历史传统,良好的家风,是道德准绳,激励着家族成员的砥砺奋进,良好的家风是行为规范,成就着家族成员良好的品质塑造,良好的家风是社会基石,护佑着优秀民族文化的沿袭和传承。

  我奶奶在旧社会是裹脚小女人,在新社会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她没有留下什么金银珠宝,也没有留下大功大业,唯一留下的只有这张1972年的老照片。在这个普通农民家庭,他们却拥有充满幸福感的开心笑容。这个笑容让人动情,让人看到了普通共产党人的信仰和宗旨。奶奶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奶奶又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她就是是孙玉兰,我的奶奶。

  “文革”十年中,缺粮的阴影始终在人们头上挥之不去。在这种情况下,节约粮食自然成为粮食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毛泽东历来重视节约粮食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提出“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他还身体力行,带头节约粮食。

  周恩来也高度重视节约粮食问题,他不但大力宣传节约粮食,还躬身实践。1967年10月28日,周恩来接见全国粮食工作会议代表,在谈到藏粮于民问题时,他深刻而生动地阐述了节约粮食的思想。他说,丰收年景,一定要注意节约用粮。这是中国农民的老传统,劳动人民的传统,贫下中农的传统。他们有粮食的时候,会想到没有粮食的困难。“常将有日思无日”。这实际上是劳动人民的习惯,好的习惯。

  1970年1月17日,国务院又转发了辽宁省革委会《关于开展节约粮食的通知》,要求各级严格控制粮食销量,反对铺张浪费,工业用粮要搞节约代用,要在人民群众中广泛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反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后来又在全国倡导了“顿抓一把米”(即每餐做饭前节省一把米)、粮菜混吃的节约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当年,“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已成为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

  就在那个年代,奶奶不仅是石桥沟大队的一名社员,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她响应党的号召,坚持备战备荒,勤俭持家,省吃俭用,杂以瓜菜,节约粮食,增加储备为革命,备战备荒为人民。经常召开忆苦思甜会,以自己在旧社会的苦难遭遇和穿了三十多年的破棉袄,教育子女,培养他们从小发扬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好习惯。三年内,两个伯父结了婚,一个姑姑出了嫁,盖了六间屋,分了家,还仍然储备了很多粮食。家里地瓜干1000多斤,麦子1000多斤,杂粮1100多斤,花生油40斤,棉花26斤,两缸咸菜200斤,马草和柴草2500多斤。奶奶常说:“过去吃粗攒细,为了自家;现在吃粗攒细,为了国家”、“自力更生不花钱,顿顿吃饭四个盘”等。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带来尊严,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是连接现实和未来的桥梁,劳动更是共产党员信仰最朴实的实现形式。奶奶家良好的家风,成为当时大家争相学习的典型,带动整个相邸成为当时山东地区两个计划用粮、节约用粮的典型中的其中一个。同年6月,相抵公社党委负责人在山东省粮食工作会议上介绍节约用粮经验,省革命委员会举办莒南县相邸公社节约用粮图片展览。平凡又伟大的奶奶活成了一道风景,更加活出了有意义的人生。

  那个时代,计划用粮,节约用粮是每一个人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我们不仅仅要节约用粮,还要节约资源!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扎根日常工作生活,酿造家庭社会芬芳,诠释中国人的初心不改!(作者 赵丽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洪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