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全国劳模刘德全:创新柳编技艺 产品畅销国外

2017-11-08 14:21: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邓梦娇 王艳彩 徐朋雪 吕永国
play
" />

  编者按: 

  临沭县柳编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临沭人民,用灵巧的双手,传承柳编工艺,弘扬柳编文化,创造着美好生活。“世界柳编看中国,中国柳编看山东,山东柳编看临沭”。为迎接第四届中国(临沭)柳编产业交易会,弘扬柳编文化,传承古老技艺,展示创意产品,大众网临沂站即日起推出特别策划——“指尖上的柳编”,采访了多位临沭柳编艺人,通过文字与镜头,记录小小柳条编织出的临沭人的梦想和幸福,记录柳编历史文化的挖掘演绎,记录传统手工艺者的匠人精神。

  

  1989年刘德全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时,与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邓小平等人的合影

  大众网临沂11月7日讯记者 邓梦娇 王艳彩 徐朋雪 通讯员 吕永国)临沭县素以"白柳之乡"著称,临沭县青云镇刘屯村又以"编柳之乡"闻名。1950年在这里出生的刘德全,自幼便与柳编结缘,好跟着父母摆弄柳条。三十多年的经验和学习,使他掌握了一套娴熟的柳编工艺美术品设计、制作技术。1989年10月,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成为建国以来临沭县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11月6日上午11点多,大众网记者见到了68岁的刘德全老人。一张长约一米七的照片工工整整的摆在电视机下面,十分显眼。据刘德全介绍,这是1989年他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时,与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邓小平等人的合影留念。

  

  交谈之余,刘德全便顺手拿起早已泡好的柳条,为记者展示了柳编手艺

  交谈之余,刘德全便顺手拿起早已泡好的柳条,为记者展示了柳编手艺:搭好支架后,随着柳条在手指间交叉翻转,绕扣勒紧,不到六分钟就做好了一个编筐的打底。

  据了解,出生在柳编世家的刘德全,从小就跟着父母和兄弟姐妹学习编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5年,刘德全被临沭县工艺美术公司聘为技术员,他走遍了全县10多个乡、镇的255个村庄,帮助指导2500人进行了柳编生产,培训出400多名技术能手。在当时,最常编的是筐、篓、簸箕、笆斗等生活用品。

  "要想保持临沭县在柳编方面的优势,产品的创新势在必行。"1984年,临沭县工艺美术公司任命刘德全为创新科科长,专门负责产品创新任务。为了使公司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他开始收集国内外工艺美术资料,刻苦学习,反复研究,经常奔波于青岛、广州等外贸口岸之间,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学习设计的先进经验。

  

  刘德全家中留存的老照片

  让刘德全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在广州交易会上,他发现广东展厅有一种竹藤制品,造型新颖美观。于是就想上前仔细观察学习一下。可是当对方知道他是山东搞柳编的人时,却一口拒绝不让看,软磨硬缠也不行。好不容易等中午下了班,他趁工作人员吃饭的时候,自己贴在展厅的门缝上,足足看了一二十分钟,回到旅社以后,他就马上专心致志地琢磨编制起来。编了拆,拆了编,整整干了一个通宵,终于把造型新颖、色彩典雅、工艺巧妙的柳编样品研制成功。第二天上午他把样品摆上展厅,外商看了都赞不绝口,不少外商当场拍板订货,一次就签订生产合同一百五十多万美元。

  据了解,在担任创新科科长期间,刘德全千方百计地搜集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资料,利用当地盛产的白柳条、红柳条、棉槐条、芦苇、油草等原料,精心研制出吊花蓝、花提蓝、果盘、菜筐、纸篓等1119种新产品,畅销日本、美国、西欧、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柳编工艺品绿色环保,在国内外需求量都很高。比如很多人在看望病人时都会选择用柳编水果花篮,也算是柳编带来的一种'精神治疗'"。刘德全说,从1972年柳编开始步入产业化,他就开始做柳编,三十多年来为柳编事业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同时也见证了柳编从传统手工艺到产业化这一转变。"我80多岁的姐姐仍然坚持制作柳编,我也不会放下这个手艺活。"

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临沂李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