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庆:返乡养菇助脱贫

2018-05-03 16:5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play
" />

  27年前,当陈学庆从莒南县石莲子镇陈家白崖村的老家到长白山给亲戚打工,顿顿靠山吃蘑菇时,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以后会做上蘑菇生意,并依靠蘑菇带领一个村的贫困户走向脱贫致富。

  小蘑菇产大效益

  陈学庆年轻时闯关东,后来一直在青岛从事建筑行业。2010年,莒南县鼓励返乡创业,把陈学庆“招”回家乡开办鞋厂。由于当地招工难,出身农家的他一直想着转型到农业上,靠“种地”干出一番事业来。2014年9月,一次长白山旅游,让陈学庆又吃到了曾经吃过的玉皇菇,发现这个菌种已经实现人工培养,他敏锐的发觉这是个好品种,搞玉皇菇规模化种植项目大有可为。

  2015年3月,在镇里的支持下,陈学庆以每亩1200元的价格,一次性向流转户付清了13年的流转金,流转了石莲子村260亩土地。加上镇上协调的农信社和农行130万元低息贷款,陈学庆顺利创办了莲香菌业种植基地。

  2015年7月,基地第一批8个大棚建好,每个大棚占地3亩,采用三层立体种植,可投放菌种20万斤。陈学庆又跑了一趟东北,从森工集团湾沟林业局大阳岔林场带回了优良菌种和专业技术员,进行制种、栽培。12月下旬,大棚陆续出菇。

  头茬收获,陈学庆就利用在青岛积累的人脉,将蘑菇送进拥有500多家门店的利群超市。“第一回去打市场,我们凌晨1点多装车100来斤直奔青岛,结果送到超市就被抢购一空,顺利拿下了大订单。”陈学庆说,玉皇菇味道鲜美,是高营养、低热量的健康食品种植不施用农药化肥,又是无公害食品,市场很认可。

  一朵朵小小的玉皇菇,开始为陈学庆带来可观收益。2016年春,8个大棚的玉皇菇产量达到80万斤,实现净利润200万元

  “挣钱菇”变“扶贫菇”

  就在陈学庆的蘑菇事业步入正轨时,席卷莒南每一个角落的扶贫攻坚热潮,也来到了莲香菌业大门外。2016年4月,莲香菌业被县里确定为帮扶企业陈学庆与石莲子镇卞家汀合村的47户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正式与该村结对。

  其实在基地建设初期,陈学庆就已经伸出了扶贫的手。附近石莲子村、陈家白崖村等有近30名贫困户及其子女在这里打工,每天可以拿到110元工钱负责装菌包的妇女每天可以拿60元工钱,贫困户则拿70元。最忙的季节里,基地容纳包括贫困户在内的七八十人实现就业。在陈学庆看来,大多数贫困户都有脱贫的主动性,“否则不会在建大棚时就来干活挣钱”。

  签订协议后,陈学庆有了新的想法:“基地给他们提供打工机会,说到底还是靠别人。关键还要让他们有主动找挣钱门路的念头。”朴素的话语其实就是“授人以渔”的理念,陈学庆决定把蘑菇大棚“送”到了贫困户的家里。

  86岁的卞家汀合村民吏佃兰的小院里,就已经建起了一处简易保温大棚,面积35平方米,高3米,可投放菌包1200-1500包,产菇3000斤。按照每斤5元的收购价,一季就可以收入15000元,净利润6000元。

  充分考虑像吏佃兰这些贫困户多年纪大、无劳动能力的情况,陈学庆采取保姆式的帮扶措施。利用300万元的富民生产贷,基地全权负责建设大棚,提供发好菌种的菌包,保底价收购。贫困户只需负责简单的日常管理,浇水和采摘。“现在俺不用出一分本钱,只要出力就能挣到钱。俺得干!”吏佃兰说。

  目前,第一批16户贫困户家里的大棚已经建设完毕,就等气温回暖后投放菌包。

  不扩规模扩潜力

  陈学庆原先打算,2016年要扩展20个大棚。不过接到扶贫任务后,他改变计划,只增加了8个大棚。“带领村民脱贫,不能单纯讲究快,关键讲究稳。”陈学庆说。

  一个“稳”字,陈学庆费尽心思。第一年投放菌种的时候,由于降温降雪,导致菌包出现感染,直到气温转暖才逐渐出菇,直接损失达到100万元。为了避免这个情况,2016年10月,陈学庆从大连引进了液体菌种发酵罐,建设了一处集实验室、育种间、净化间、接种流水线为一体,面积1800平方米的液体菌种培育生产车间,实现玉皇菇菌种从固体培育到液体培育的转变,制菌期从两个月缩短到一个星期,25天就可以出菌采摘。提供给贫困户的菌包,全用使用即将出菇的液体菌种菌包,从投放到贫困户家中到采摘,只要一个星期,最大限度的降低贫困户的风险和负担,增强他们脱贫的信心。

  除此之外,陈学庆还进一步提高大棚利用率,16个大棚不再只利用春秋季发展玉皇菇,同时增加了秀珍菇、平菇、滑子菇等菌种,一年四季都能采摘目前,已经产出平菇3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70万元,预计春节后玉皇菇的产量将达到100万斤。

  从正式成为一名养菇人只有两年多时间,没有自己先“跑”,陈学庆选择迈小步子、迈稳步子,和贫困户一起成长。未来一年,陈学庆的目标很明确,他打算继续升级大棚,建设钢结构厂房,实现工厂化生产,带领大家从脱贫到致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洪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