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家五代住大众日报"创刊印刷所" 守护着"老伙计"

2018-12-26 14:25:00 来源: 大众网临沂·海报新闻 作者: 王宗阳 王艳彩
play
" />

(视频制作:王雷)

  编者按: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临沂沂水县云头峪村创刊,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报社在抗战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出报,通过夏蔚、坦埠邮局分发各地,传递党的声音,鼓舞人民群众斗志。在《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之际,大众网记者寻根“老家”,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她一家五代住大众日报“创刊印刷所” 守护着“老伙计”

大众日报创刊地印刷所

  大众网临沂·海报新闻记者 王宗阳 王艳彩

  “大众日报印刷所这间房子,从我老奶奶到我孩子这一代,一共五代人都曾住过,俺们家五代人都与大众日报有着很深的情结。”近日,大众网记来到位于沂蒙山深处的沂水县云头峪村——《大众日报》创刊地,听老房东的儿媳妇狄元梅讲述那段往事。当年,她婆婆刘茂菊刚刚嫁过来,毅然让出婚房给报社印报纸,自己和公婆挤在了一间屋。

  走过云头峪村被岁月磨砺发亮的青石板,大众网记者推开一扇小木门,一个旧式小庭院中,两间茅草屋静静矗立,堂屋向南,东屋紧挨着堂屋。80年前,正是在这个院落中,《大众日报》创刊并印刷出版了半年时间。

  这间房子的东屋,就是大众日报印刷所旧址。1939年元旦,带着墨香的《大众日报》创刊号从这里印出。大众网记者看到,正对着门的是一排排的小木盒子,小木盒子被分成了很多个小格子,里面放着排版用的铅字。门的北侧,放着一台老式印刷机。右边墙上悬挂着老房东刘茂菊的照片,照片中的她满头银丝,面容慈祥。平时,狄元梅经常来这里转一转,擦拭屋里的老物件,守护着“老伙计”。

狄元梅做的玉米馒头

  对于《大众日报》在云头峪村的那段经历,狄元梅印象深刻。1939年,为宣传抗日主张和政策,动员鼓舞全省人民进行抗日斗争,大众日报悄然入住云头峪村,而印刷所选在哪成了问题,村干部多次到村里商议此事。当时22岁的新媳妇刘茂菊刚刚嫁到该村牛家,一家人一听是为了打鬼子,二话没说就把家中的东屋腾出来做印刷机房,刘茂菊夫妻俩则和堂屋里的公婆挤住在一起。

  “这间房是当年全村最好的新房,也是俺婆婆刘茂菊结婚时的婚房。”狄元梅说,以前村里山路很难走,《大众日报》选在这创刊也是因为这里很隐蔽。为躲避鬼子,报纸不敢在白天印,30多位印刷工人只能每天晚上来家里印刷报纸,印刷完当晚就运到位于王庄的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狄元梅印象中,婆婆是个明理能干的人,时常给工人们包水饺吃,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跟大家分享。

  接着,狄元梅又把大众网记者带到她现在的家里。新家跟老家之间就隔着一条巷子,走进狄元梅家,印出第一份《大众日报》的那台印刷机的照片挂在整面墙的最中央,诉说着这里和《大众日报》的渊源。相框擦拭的一尘不染,看得出,它在狄元梅心中十分重要。69岁的狄元梅十分热情,转身拿出自己做的玉米馒头,让记者品尝。

  “这个新房也是大众日报社给出钱盖起来的,当时我们跟婆婆都住在旧址的堂屋里,后来房子坏了想新建,没钱啊,多亏了报社。”狄元梅说,1991年,老房不能住人了,大众日报社出资3000元钱,紧靠小院东南边给婆婆新建了三间瓦房。房子盖好后,没捞着住新房的婆婆最先搬了进来,后来婆婆去世后,狄元梅也住了进来。

  “这间房子从我老奶奶到我孩子这一代,一共五代人都曾住过,俺们家五代人都与大众日报有着很深的情结。”狄元梅自豪地说。闲暇时,狄元梅时常来打理老房子,虽然婆婆刘茂菊走了16年了,孩子也已成家在外,但狄元梅与这里的感情已经深入骨血,难以割舍。她经常像婆婆生前那样,在这里迎候着大众日报的亲人们。

沂水县夏蔚镇宣传委员解晓通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

  “村子有了通往山外的马路,也多亏了大众日报社。”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村支部委员张启宝介绍,大众日报社积极扶持和帮助创刊地的建设和发展,1998年,报社给了镇上一部分资金,把8米宽的柏油马路修到村里,村里人跟外界的交流才频繁起来。2014年,报社又出资20万,为村里修了水泥路。

  2008年,为解决长期困扰村民的缺水问题,大众日报社联合省地矿局,先后投资200多万元,给村民打出了水。“当时打了三眼井都没水,村里人都放弃了,但大报人没有放弃,说要一直打,直到打出水。”张启宝说,直到第四眼井打下去,才成功打出了一口“救命井”,村民过上了不缺水的生活,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初审编辑:王宗阳

责任编辑:李洪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