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凡人说(30)养路工如何“逆袭”成为高级工程师?老王是这样做的

2019-05-10 10:32:00 来源: 大众网临沂·海报新闻 作者: 王艳彩 李春娟
play
" />

  编者按:沂蒙大地,一直是一片蓬勃发展的红色热土。今天起,大众网特别推出“沂蒙凡人说”系列报道。大众网记者将深入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把镜头对准我们身边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小人物”。让我们一起分享奋斗的快乐和感动,积蓄温暖与力量。

  沂蒙凡人说(30)养路工如何“逆袭”成为高级工程师?老王是这样做的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艳彩 见习记者 李春娟

  “一路走来,看到现在公路通行质量越来越好,心里感觉很开心也很自豪。”王平现任平邑县公路管理局工程科科长、高级工程师。1980年参加工作的他,已经在公路上度过了39个春秋,参与了一条又一条公路的建设和改造。如今这个当年在公路建设中付出辛勤汗水的少年郎,已年过半百。正是他见证了公路从沙土路到水泥路再到沥青路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

  见到王平时,微驼的腰背、黝黑的皮肤、粗糙的手掌是他30多年公路工作留下的真实见证。王平的父亲当了一辈子的养路工,受父亲的影响,长大后王平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养路工人。那时候养护的都是沙土路面,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王平所在的柿树沟道班离县城50余公里,又不通班车,骑自行车回家一趟要大半天时间。

  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后,王平深知自己的知识不足,为尽快掌握本领,他坚持边工作边挤出时间来学习。198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交通部电视中专,毕业后成为一名工程专业的技术员。1997年,王平又以优异的成绩从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从一名基层养路工到工程技术员到工程师再到全市公路系统鼎鼎有名的高级工程师,使自己从一个公路行业的“门外汉”,变成了公路建设的行家里手。

  “早晨四五点钟起床,晚上十点多收工,一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休息的时候能看会电视。”王平说。由于公路施工大多都是野外作业,刚参加工作时,王平和工友住的是简易活动板房,吃的是简单饭菜,有时施工路段离家远,他就住在工地,工地也成了他的第二个家。

  “那时候机械化还未普及,公路的修建全靠人,修建公路所需材料要用小车推、用肩扛,腰酸背痛已成为家常便饭,但那时候年轻有干劲儿,虽然很苦,但一点儿也不觉得累。”王平说。2000年以后,现代化的筑路设备开始在施工中推广应用,以前一镐一耙一推车的场景逐渐成为历史,公路的修建速度大大提高。

  “以前60多人一天只能修两三百米,现在7、8个人一天能完成两三公里路。”王平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虽然技术的发展使机械化作业代替了繁重的人工作业,但王平身上的担子不减反增。在工程建设中他不但要当指挥员,还要当战斗员。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一切。” 施工中,特别是遇到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施工环节,他总是盯在现场,“手把手”地监督指导,唯恐出现一些问题或瑕疵。用他的话说就是“不亲自到现场看一下,心里总是不踏实。”一次施工中,他发现有一车石子质量不够规范,当时他就对收料员一顿严厉批评,并亲自监督将不合格的原材料清出料场。

  王平对工作严谨细致,但对施工人员格外的亲。他多次主动组织科室人员捐款帮助同事。夏天天热他自己出钱去给施工的民工买西瓜解渴,每次在工地现场吃饭他都是让同志们先吃,晚上加班晚了,他总是等着和同志们一起吃。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让一直奋战在一线的同志们心窝暖着,干劲十足。

  参加岚济路临沂至新庄段改建工程时,王平在一次从工地返回项目部的途中,由于路面湿滑造成所乘车辆翻至公路排水沟,事故造成王平肩软骨骨折。在住院期间,他的手机从不离手,“那个路段刚铺完路面养护期未到要加强交通封闭……”“那段路快到了养护期了要做好下一工序施工准备……”每个细节他都要打电话询问安排,他说:“不打遍电话,总是寝食难安。”伤还未愈就要求回工地,家人们也劝不住。在施工现场、实验室、料场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受伤的肩膀至今是最好的天气预报。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参加工作以来,王平先后参加了枣徐线、沂蒙路、岚济路、东红公路、莒阿线、205国道、327国道、石兖线、新枣线等30余项公路工程建设,先后担任过项目副经理、经理、总工等职,所承担的工程合格率均达100%,优良率达到90%以上。大路无言写春秋,无私奉献谱华章。2010年他被临沂市总工会授予“振兴沂蒙劳动奖章”;2017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县第六届道德模范”、“全县十佳党员先锋”、“全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8年被表彰为“全市公路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初审编辑:王宗阳

责任编辑:李洪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