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柳编箢子50年 王士其年逾七旬至今不释手

2020-09-24 11:18:5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林鹏 黄孟娜 马秀山
play

  编者按:十指上下翻飞,一根根柳条相互交织,一件件柳编作品活灵活现,勤劳智慧的临沭人奏响“柳编之都”的美好旋律,编织临沭人的幸福新生活,更串起了临沭“巨龙腾飞”的新篇章。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七届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幕之际,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特别策划,走近临沭柳编大师,展现传统工艺制作流程和匠人精神;走到田间地头,一起迎接丰收的金秋;与临沭知名企业零距离,揭秘持续快速发展背后的“密钥”;对话行业专家,详解柳编文化创意产业。“漫步柳海·乐游岌山”,一起领略镜头下的诗和远方。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林鹏 黄孟娜 通讯员 马秀山 临沂报道

  在沂蒙山区,有“送箢子”一说。所谓送箢子,是指在农村,走亲访友用箢子盛东西。时至今日,走在农村集市,你仍然能看到箢子的身影。不同大小的箢子,多为临沭柳编制作而成。家住临沭县青云镇王庄村的王士其老人,就是一位有着50年编箢子经验的老匠人。

  王士其老人正在编箢子

  与箢子结缘,源于临沭县悠久的柳编历史。王士其说,从记事时起,身边的长辈们就编箢子。“家家户户都编箢子,这是们养家糊口的营生,想不会都难!”柳编技艺在王士其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9月17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王庄村时,王士其正和另外两位老人编箢子。记者双手撑住窖口,纵深跃下,猫着腰前行,一个几平米的地窖出现在眼前。虽是地窖,因为棚顶有光线投入,窖中视线很好。尽管如此,却略感潮湿。王士其和另外两位老人,一丝不苟忙着手中的活计。“别看地方小,却是冬暖夏凉,尤其适合柳编这门手艺。”王士其看到记者略显笨拙的样子,笑了起来,“省去了用水泡柳编的麻烦”。

  拿来小马扎,与王士其相对而坐,一老一少开始了对话。老人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编箢子,首先要打好底,将它绑到模子上,然后做箢子沿,最后才用柳条来回穿插……一般4个小时能编一个。”说起做箢子,王士其早已烂熟于心。

  王士其说,搁以前,箢子还有计量器的作用。计划经济时期,分多少粮食,都用箢子做标准。在公社和生产队时期,大家编制的箢子统一集中起来,推着排车,前往其他县区乃至其他地市卖。“最远到过曲阜和泗水。”说起以前的经历,王士其颇为自豪。

  时至今日,箢子还有其市场。王士其每年要编近300个,等待商贩统一上门收购。“一个箢子能挣二三十块钱,挺好!关键还能锻炼手脚和脑子!”王士其说,还根据对方图样要求编过箢子用来出口。一想到这些,王士其老人心里美滋滋的。

  “现在县里对我们这些老匠人也是越来越重视。去年县里组织老匠人评选,还给我发了证书呢!”说起这些,老人很自豪。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李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