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商》|邵长学:从一头水牛起步,艰苦创业让全村村民住上了别墅楼

2021-04-16 09:46:4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艳彩
play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艳彩 临沂报道

  探寻红商故事,弘扬沂蒙精神。4月10日,由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临沂大学传媒学院特别策划,一汽奔腾冠名的“奔腾向前·寻找沂蒙红商”活动走进临沂市河东区刘团村,采访原蒙凌集团党委书记邵长学从一头水牛起步,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一步步将一个偏远的小村变成富裕的新村的故事。

  走进河东区刘团村,幢幢别墅楼鳞次栉比,条条马路纵横交错,工厂整齐清洁,地面草坪成片,鸟语花香。“我们全村360户人家全住上了别墅楼、孩子免费上学、老人实行退休制、村民每年免费全国旅游并享受免费医疗。”邵长学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人穷志不穷,艰苦创业从一头水牛开始

  今年75岁的邵长学耳不聋眼不花,身体硬朗,说起话来更是条理清晰,底气十足,他向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讲述了自己创业的故事。自幼丧母,邵长学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没有上过一天学,也不识字,贫穷的家境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混出个人样来!

  那时候,邵长学在村里的生产队干活挣工分,一个工分2毛钱,一整天也就挣一个工分,少的时候才挣6分钱,生活质量根本上不去。穷则思变,20来岁的邵长学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头脑好使,他开始琢磨着干点小买卖。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他骑自行车赶一夜的路,从临沂去江苏贩红鱼,一趟带一百六七十斤。“来回600多里的路程,4毛5一斤购入,在临沂能卖1块3一斤,一趟就能挣100多块钱,要知道在生产队一年也就挣20来块钱啊!”邵长学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1972年,邵长学又带着村里部分人开办企业,投入了六七百的本钱,在陕西兴平市马嵬坡开了个厂子,但因为技术不过硬,一年多就带人回来了。初创业便失败的邵长学没有灰心,他决定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1973年,邵长学迎来了人生中的创业点,那年他28岁。一次,邵长学为生产队里买步犁配件,连跑了七八家商店都没买到,颇有经济头脑的他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犁铧这么紧俏,村里为什么不办一个翻砂厂自己生产?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生产队长,很快得到了队长的同意,经队里研究,卖掉了村里的一头老水牛,换回了800元钱,买来两个旧汽油桶,做成一个炼铁炉,又买了一车焦炭,赊了一车废铁,以牛棚当作车间,办起了第一个村集体企业——刘团翻砂厂。

  创业不易,那时候为了使用牛棚,他们白天把牛牵出去当车间,晚上清扫干净后再把牛牵回来。由于村子里都是土路,遇上冬天下大雪,就要赶在化雪前出门拉焦炭,他们经常凌晨三四点就出门,“那时候坐在拖拉机上,连件像样的大衣都没有,眼睫毛都上冻了。”邵长学说。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经过连续的积累--发展--再积累--再发展,刘团翻砂厂像一个不停滚动的雪球,越滚越大。从此,刘团人踏上了依托村办企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初战告捷之后,邵长学把赢利全部用于购买模具、改造熔炉,使小翻砂厂初具规模,他所在小队的村民富了,一个工分已达3元多,而其他三个小队的村民每工分只有两角钱, 本性纯朴善良的邵长学望着乡亲们一双双期盼的眼睛,毅然把翻砂厂上交村里,并担任厂长,从此刘团人踏上了依托村办企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1978年,邵长学不失时机地筹资扩大了翻砂厂规模,新上了一台300kg的中频电炉,生产农机配件、铸钢扣件、拖拉机提升臂等,项目增多了,进厂工作的劳动力也随之达到150多人,实现了父老乡亲多年来“进工厂拿工资”的梦想。不再只围绕土地耕种,靠天收成的生活。

  1987年,邵长学筹资400万元,接连建起了临沂市重型铸造厂、 机械包装厂和社会福利包装厂,他北上南下考察项目,利用各种渠道寻求合作伙伴,并虚心借鉴国有大型企业的管理经验,创立了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并使之融入企业管理之中,形成了中国市场经济下新型农村特有的企业管理方法,山东蒙凌集团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腾飞。

  草房变楼房,刘团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1984年,邵长学被选为村委主任,从此,他全身心投入到村里的事业发展中,使全体村民逐步享受到了共同富裕的成果。

  “以前站在大街上一看,村里全是土打墙、茅草房,现在我们全村都住上了别墅楼。”邵长学说,从1990年开始,刘团村先后投资2000万元进行旧村改造,每户补助4万元建造小康楼,使全村357 户人家全部住上了两层楼小别墅,人均住房面积达50平方米。

  邵长学的目标是不让刘团村出现一个贫困户,鳏寡孤独老人的吃穿住全由村里包揽。每年春节前,邵长学都要带领村两委成员,走访慰问贫困户,送去现金,送去物品。一次走访过程中,邵长学了解到村里有两户因病致贫的村民,虽然搬上了楼房,但是墙上没有刮瓷,家里连套沙发都没有,他当即决定出资2万元为他们两家装饰楼房,并为他们购买了沙发。

  因为吃过没有文化的苦,邵长学尤其注重教育,用企业利润反哺农村社会,办幼儿园、高中,建老年公寓、娱乐场所等,以大量的资金投入,发展和完善了刘团村的公共设施与社会公益事业。1999年7月,刘团村投资3500多万元建起了从托幼到高中的现化代寄宿学校--山东蒙凌实验学校,对本村的孩子从入托到上高中,学费村里全包,考上大学的村里还给予每年1200元的补助及录取分数每分10元奖学金。

  希望沂蒙精神在年轻人中传承

  邵长学是沂蒙老区的一个老典型,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急先锋,作为一名党员,他带领全村村民,一心一意干事业,千方百计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之路,使刘团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成为山东省第一个电气化村、沂蒙山区第一个住房别墅化村、第一个普及直拨电话、有线电视村,他本人也被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省优秀人大代表等。

  “回首创业的历程,刘团村的发展,就是发扬和践行沂蒙精神的结果。”邵长学在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刘团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作为沂蒙精神孕育下的临沂人,沂蒙精神已深深扎根于临沂人的血脉中,骨子里就有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

  “有今天的生活条件来之不易,希望现在的年轻人既要有文凭,又要有水平,把‘肚子’装满,传承和发扬沂蒙精神,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邵长学说。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李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