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静
编者按: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蒙阴是一片红色热土,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发生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一幅老区新画卷正徐徐展开,百姓生活殷实,特色产业兴旺,沂蒙精神代代传,“两山”实践谱新篇。即日起,在临沂市委宣传部指导下,蒙阴县委宣传部、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推出“老区新貌·崮乡走在前”系列全媒体报道,生动讲述新时代多姿多彩的、时尚繁荣的、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富强幸福新蒙阴,激励干群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意气风发向未来。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巧 见习记者 时畅 通讯员 张圣虎 临沂报道
一路引导标志,一间改造房,三面文化墙,几张桌椅,几个书橱……这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家庭式”农家书屋——“筑梦书屋”。
“筑梦书屋”的想法最开始来自蒙阴县第二实验小学富民校区,书屋选建在学生家中,孩子们可以在本村“书屋”里借书、读书,学校老师志愿授课,免费对农村少儿群体假期进行管理和学习辅导,形成书屋润泽教育、教育传承文化的双赢局面。目前,这样的“筑梦书屋”已经在蒙阴建设有100余处,点亮了山里娃的阅读梦,也让文明在山村落地开花。
创新读书学习新模式 全民阅读提升乡村文明建设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在蒙阴街道刘家峪村“筑梦书屋”内,孩子们在指导老师吕静的带领下,齐声背诵。书屋设在客厅,南侧是两个装得满满的大书橱,整个上午,孩子们在这里读书、思考、讨论,书屋里热热闹闹。
吕静,是“筑梦书屋”的志愿者、指导老师,也是蒙阴县第二实验小学富民校区的一名老师。“我们学校成立于2017年,容纳了周边9个行政村的430多名小学生。学校成立以后,发现学区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在家无人照看。在县教育和体育局的领导下,决定成立“筑梦书屋”,根据学生居住在9个行政村的特点,在每个村选取一户学生家庭设立一个小书屋,方便本村孩子前来借书、读书和学习。”吕静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创建“筑梦书屋”的读书学习模式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大家长们的支持。有的家长把储存粮食的房子腾空,有的把闲置的空屋重新装修,只为了给农家娃们提供一个读书的“筑梦”之所。
“筑梦书屋”把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成为农家书屋的有益补充,这一项目迅速在蒙阴各乡镇街区推广开来,截至目前,全县已推广建设100余处“家庭式”农家书屋。这一项目也入选全省公共图书馆“首届全民阅读推广品牌项目”。
家庭自建+政府配套+群众共享 让农村娃的周末假期有了新去处
“闺女的老师来家访时提议在我家建个书屋,我们全家都非常支持。书都是教体局和文旅局的工作人员送来的,文化墙这些装饰都是学校负责的,孩子们周末来读读书,打个球,平时还有老师来指导,我跟家属就打扫打扫卫生,也算是为乡村教育做了一点自己的贡献。”常路镇茶沟村村民莫久才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家庭式”农家书屋利用家庭自有住房,采取自愿建设、自主管理、政府配套、群众共享的运行模式,以农村少儿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由志愿者定期组织开展阅读活动,由文化、教育部门对书屋进行整体提升,添置书橱、桌椅、图书等设施。
“在农村,放学以后,尤其是周末,经常会出现无人托管的情况,家长就会把他们组织到书屋进行学习,这里有专门的志愿老师进行指导。通过建设农家书屋,让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阅读学习环境和氛围。”常路镇党委宣统委员王振华说。目前,常路镇设有“筑梦书屋”6家,配备书籍5000余套。
依托“家庭式”农家书屋,志愿老师为农家娃教读书、教写字、教游戏,形成了浓厚的农家书香氛围,留守儿童、学困儿童的问题迎刃而解,形成了农村学生学习读书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展阅读活动近万次,受众人数10万余人。
机构采购+社会捐赠 让图书魅力尽数释放
蒙阴街道刘家峪村的刘娜将自家二楼100多平方米的大客厅进行了全面装修,让孩子们可以在周末、节假日到楼上读书。“我发现,有了书屋后,村里的孩子们读书的时间多了。他们的父母有时也来,看孩子读书,有时也跟着看书。这里已经是村里的重要文化场所了。”刘娜说。
“我们村(坪子村)有33名学生,都在这里借书看。现在大家已经借出去100多本书。”赵全红的女儿秦洛熙是书屋的小管理员,负责记录每位同学的借书和归还情况。“书屋有上千本书,有童话故事、名人传记。”秦洛熙说,有这么多书可以看,她已经写了好几本读书笔记了。
……类似的书屋故事,在蒙阴比比皆是。
针对山区农村少儿群体课外读物相对匮乏的现状,乡镇中小学和文化部门共同确定采购质优价廉、适读性强的书目,并纳入馆藏管理,图书实现书屋与学校互借共享模式,推进图书利用效率最大化。此外,为有效扩大图书来源,蒙阴县在全县开展少儿图书征集活动,宣传动员广大群众将家庭闲置少儿图书无偿捐赠到书屋。截至目前,蒙阴县累计投入资金配套图书5万余册、书架300余个、阅览桌椅1000余套,累计征集各类少儿图书10000余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