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新貌·崮乡走在前(81)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蒙阴念好“生态富民”诀

2022-08-29 17:17:0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林鹏 张圣虎 李朋
play

  编者按: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蒙阴是一片红色热土,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发生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一幅老区新画卷正徐徐展开,百姓生活殷实,特色产业兴旺,沂蒙精神代代传,“两山”实践谱新篇。即日起,在临沂市委宣传部指导下,蒙阴县委宣传部、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推出“老区新貌·崮乡走在前”系列全媒体报道,生动讲述新时代多姿多彩的、时尚繁荣的、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富强幸福新蒙阴,激励干群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意气风发向未来。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林鹏 通讯员 张圣虎 李朋 临沂报道

风景秀丽的蒙阴

  坚持生态富民,是蒙阴县探索生态建设“三步走”中的重要一环。

  在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过程中,蒙阴县找准“生态”与“富民”的契合点,既不竭泽而渔,也不缘木求鱼,积极发展符合县域实际和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优势产业,向生态要效益和产值,夯实生态富民之基。

  产业发展多元 生态收入方式多样

  “营绿”,是蒙阴林业三大职能之一。

  如今,全市第一、全省第二的森林覆盖率,成为蒙阴发展“林下经济”最坚实的基础。

古板栗树,为安康村带来变现财源

  依托丰富的林果资源,蒙阴构建“兔沼果”“果菌肥”“农工贸”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培植形成“果、兔、蜂、菌”四大产业。

  全县发展林果面积105万亩,“蒙阴蜜桃”品牌价值达266亿元,居全国第一;长毛兔、肉食兔存栏700万只,年加工兔毛4000吨,占全国1/3;建成香菇种植基地 1200 亩,年产菌棒1000万棒,80%出口国外市场。

  自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承接农业农村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通过机制创新、专家指导、补贴调动的方式,形成“果木枝条+畜禽粪便+微生物菌剂”有机肥自制模式,土壤有机质平均提高35%。

  蒙阴县高都镇黑石山村果农赵国锐说,除了果木、枝条,村里的枯树叶、杂草也被果农们用来制作有机肥,将其价值“榨尽”,也为“美在农家”工作贡献了力量。

  按照“平台、人才、链条、项目”逻辑线,蒙阴县狠抓生态工业强县,聚焦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建立经济开发区、孟良崮工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拉开“一区两园”错位发展架构。立足山区县、库区县资源要素约束趋紧的实际,把“生态指标”与“经济指标”相挂钩,以绿色化、高端化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锣响汽车专用车轻量化制造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研发的新国标开启了专用车运输新征程,临工重托自动化焊接加工中心成为行业内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标杆。

  同时,对新上项目能耗实行能源、煤炭减量替代制度,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和用水效率控制管理,深入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近三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均超过4.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用水量均超额完成上级规定目标。

  适应互联网智能化时代要求,大力推广“互联网+”“旅游+”“生态+”“康养+”等新兴业态,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以旅游理念提升农业,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6家,樱之崮田园综合体被评为山东省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

  如今,生态优势逐步转化成富民惠民增长点。

在前城村,以楸树为依托打造景区,造福当地百姓

  以全域视角发展旅游,形成以蒙山、孟良崮、岱崮地貌为龙头,椿树沟、樱之崮、金水河、云蒙湖等为主体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全县A级景区达20家,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景区化村庄、农业旅游示范点、“好客人家”农家乐等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称号390余家,2021年接待游客97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7.33亿元。

  目前,蒙阴县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4万元,居临沂市前列。

  转化路径创新,深挖生态价值“潜力”

  守着一片绿水青山,如何转化成金山银山?蒙阴县积极进行创新探索。

  为此,蒙阴县加强与大院大所、科研机构合作,通过生态产品可量化、金融化、市场化转化路径,让生态资源更好地成为生态资本、生态红利。

  推动生态资源可量化。围绕有效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问题,开展生态产品信息调查,形成了生态资源清单、产权清单和重点资源资产管控清单“三个清单”。以实现生态资源可视化呈现和数据化分析为目标,在全国率先搭建生态资源大数据平台,实现县域生态资源“清单+底图”大数据存储。与中国环科院合作,根据生态系统特征、结构特点,在全省率先开展县乡村三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发布了山东省首份村级GEP核算报告。

  探索生态产品金融赋能。探索古树名木“生态贷”、森林资源“碳金融”、整村生态授信等模式,让蒙阴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在蒙阴县桃墟镇源泉山庄,300万元贷款为其改造提升注入了“源头活水”。安康村源泉山庄依托板栗树而建,发展树上农家乐、民宿,通过质押7棵百年板栗树,贷款300万元用于生态环境提升、扩大经营规模,营业额和接待游客数量均增长15%以上。

  初步构建起森林碳汇测算、审核、交易体系,在全省完成森林碳汇首单交易,并推出以碳汇预期收益权为质押的“碳金融”产品,发放山东省首笔在金融主管部门备案公示的碳汇质押贷款7000万元。以GEP核算情况作为授信增信的参考依据,实施百泉峪村生态授信4300万元,帮助村子提升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吸引更多游客,增加村民收入,激活了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和金融属性。

  打造价值实现高端化平台。紧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核心任务和共同富裕时代命题,搭建生态资源运营管理平台。通过收储生态资源,打包形成可开发项目库,统一规划、管控、开发和招商,形成“闲散土地利用、山水资源整合、沟域综合开发、生态文旅赋能”四种类型,收储开发、待开发项目包10余个,构建起“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价值转化机制。

金水河水利风景区,带动了当地餐饮和住宿业发展

  在金水河流域,通过对沟峪综合开发,建设了省重点项目——金水前城国际旅游度假区,有力盘活了乡村生态资源。“我们这个地方山清水秀,景色优美。”前城村党支部委员公丕宗自豪地说,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游客不断,带动了餐饮和住宿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增收。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