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静
责任编辑:邓梦娇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李伟 通讯员 张圣虎 李朋
地处沂蒙山腹地的蒙阴县野店镇,是著名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的故乡。如今,这片红色热土正在绿色崛起,以苹果为主的果品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这些‘国光’苹果树,栽在这儿已经整整70年了。”野店镇烟庄村84岁的伊化勤老人一边说,一边抬高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并拢,打出数字“7”的手势。
初夏时节,树木翠绿。烟庄村的苹果古树观赏区,几十棵70年的苹果老树,尽管有些树干出现了中空,但依然枝繁叶茂,上面的苹果已有小鸡蛋大小。
野店镇烟庄村70年的苹果老树,依然枝繁叶茂。
烟庄村人一直对苹果有着很深的情愫,这不仅源于苹果帮村里摘掉了“穷帽子”,更源于党中央对革命老区的无限关怀。据介绍,1952年,国家为支持沂蒙老区建设,拨专款从辽宁省调拨十几万株苹果苗,在蒙阴及周边县80个村建成了6000多亩苹果园,时称“北果南移”。
近年来,野店镇积极保护苹果古树,专门设立了苹果古树观赏区。
“我那时候还小,记得当时村里男女老少都来看苹果树苗,现场可热闹了!”当时只有十多岁的伊化勤,清晰地记得果苗运到村里时的情形。为了栽树,村里专门拉来了黄土,还专门配备了技术员。当时缺水,村民们就用小车推水上山,用瓢一点点浇水。
当时,烟庄村栽种了三四十亩苹果园。随着这批苗木的繁衍发展,野店镇的果园不断壮大,进而走进千家万户。现在苹果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很多果农年收入达到十几万元。
进入5月份,气温较高,一些果园出现了干旱,但野店镇南晏子村果农张立全一点也不急:“去年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施,哪片果园需要浇水了,只要打开电钮,水就通过地下管道,自动滴灌到果树根部。之前浇水就比较麻烦,得人搬着水管子转,费工费时。”
野店镇新盛村的新大地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苹果种得好,而且仓储设备先进。目前,合作社拥有1.2万余亩的果树基地,5600多平方米的果品分选包装车间,并建有2万吨的果品冷藏库,同时,合社社购进了国内领先的数字化选果设备,可以对苹果、桃等多种水果按照糖度、大小等进行自动分拣。合作社也是临沂市首批长三角果篮子基地之一,果品主要销往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等地。
目前,野店镇各种果品种植面积达到20多万亩。
目前,野店镇全镇苹果、蜜桃等果品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是临沂市果品生产十强乡镇。近年来,野店镇重点围绕实现一枚优质果子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能力提升,大力探索果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全产业链。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政府牵头、当地11个村联合成立了红色果乡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联合社”)。
“原来分散在各个村的合作社规模小、产业单一、发展缓慢,很多合作社产业还重叠。”联合社理事长苏京堂说,“现在通过联合,达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效果,同时,有效避免了本地合作社之间的盲目经营和无序竞争。”
苏京堂介绍,目前,联合社的11家成员各有特长,如烟庄村党支部领办的六姐妹果品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优质果树苗木培育;大石头村党支部领办的果香蜂采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中华蜜蜂的养殖,提供果树授粉服务;石泉村党支部领办的宏利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提供疏果套袋、摘袋、采摘等劳务服务。
野店镇新盛村的新大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在进行苹果包装(资料图)。
野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杰表示,近年来,野店镇因地制宜,用足、用好、用活“红绿”资源优势,推进果品产业由大到强、由强到精发展。通过推广智慧农业管理技术、检验检测技术和可追溯体系,以及线上线下销售结合,持续拓宽果品销售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在保障长三角地区消费者吃上高端放心水果的同时,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初审编辑:李静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