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随笔:连队过年吃饺子

2019-01-30 13:3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play
" />

  /作者:高明

  “好吃不过饺子”,这是我国民间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现在吃顿饺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件较为普通的事情。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西北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部队基层连队 ,过年能吃上一顿水饺可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

   

  (图文内容无关)

   1981年,我在驻陕西渭北高原的步兵第141师422团3营7连担任指导员,这年春节前夕,我和连长赵焕新商量,能否改变一下以往过年连队会餐加几个菜,仍然吃馒头的老办法,连队集体吃上一顿饺子

   当时 ,全连满编四个排12个班,加炊事班和连部共136人,每人每天的伙食费只有4角7分钱,连队伙食底子比较薄。这么多人吃水饺怎么才能组织好,让大家吃好,吃饱,吃的高兴呢。

   为此,我召开了连队党支部会议,专题研究此事。会议决定,为了增加节日气氛,让战士们更加高兴的过个年,准备杀一头猪供全连吃顿饺子 ,具体由副连长夏云生和司务长组织实施,炊事班统一炒菜、和面、剁猪肉白菜的饺子馅,各排以班为单位到炊事班按人数领取和好的面和饺子馅,班里组织包饺子,会餐时每班1瓶白酒2瓶葡萄酒,同时要求连队干部到各班和战士一起包饺子。

       渭北高原的冬天是寒冷的 ,可军营的生活却处处充满了温情暖意。这是全连第一次过年包饺子吃,战士们闻讯后无不兴高彩烈,喜气洋洋。

  除夕的傍晚 ,天空飘起了小雪,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在欢乐的气氛中,干部战士们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阵阵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

   

  (图文内容无关)

   “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 揉好面,制剂子,擀面皮,包饺子,大家开始行动起来了,工具不齐全怎么办?战士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擀面杖,有用日光灯棍的,有用战备锹把的,还有用训练用的四零火箭筒杆代替的。

     没有面板,战士们把军绿色的塑料布铺在课桌上 当面板,还有的掀开被褥直接把塑料布铺在床板上擀面皮。

     有的班不会擀面皮,战士们就把面皮擀成锅盖大小,然后再用喝水的茶缸口倒扣成包饺子用的小面皮。

   

  (图文内容无关)

  当时部队驻地条件比较艰苦,冬季连队取暖,主要靠每班垒的煤炉火墙,饺子包好后,没有煮饺子的锅,有的班就用铝制的战备盆代替,还有二个班把洗脸盆也派上了用场。

   

  (图文内容无关)

     除夕夜里,窗外雪落无声,屋内灯光暖人,锅里热气腾腾,大家把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水,越煮越觉得有滋味,伴随着辞旧迎新的欢笑声,盛上饺子,也盛出了对来年美好的期望。

   菜端上来了,饺子出锅了。各班开始用餐,在愉快的气氛中,我拿着碗筷到各班看望大家并品尝他们包的饺子,寒风吹来,雪花飘过,看到战士们的高兴劲儿,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

   

  (图文内容无关)

   我注意到各班包的饺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五花八门,有的像是波波饺,有的像是蛤蜊饺,还有的像是马蹄饺,个别班包的水饺有点搞笑 ,不太像饺子,倒有点像小包子,但我从战士们写满认真和快乐的笑脸上,深深的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和他们内心的喜悦。

   在步兵8班,今年刚入伍的江苏籍新战士顾艳明,双手捧着己倒上酒的军用茶缸向我敬酒,并高兴的说:“昨天我妈还来信问,在部队过年能吃上饺子吗,会完餐我马上给家里写信,告诉家里我在部队过的第一个春节吃上了饺子,过的很开心”。

   走进40火箭筒班,大家正围坐在一起边吃水饺边讨论明年训练的事。来自陕北的班长杜成和向我报告,请指导员放心,刚才我们班商量了,过了年撸起袖子,加油干!团结一致,刻苦训练,成绩不但全连数第一,而且争取在全营全团也挂上号。

      每班吃两个饺子,十几班转下来,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我感觉这顿水饺是我多年来过年吃水饺吃得最开心的一次,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当我走到连队临时为7个回民战士专设的房间时,来自宁夏的回民战士金占国对我说:“指导员,过年连队吃饺子真好, 明年我一定好好干,把训练成绩提上去。”

      我对大家说 ,过年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求愿望的特有方式,饺子的谐音“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意味着大吉大利,祝大家春节愉快,吉祥如意,明年教育训练取得好成绩。

   

  (图文内容无关)

   岁月如梭,韶光易逝。一晃38年过去了,年年过年吃饺子,可每当我想起那年在连队过年吃饺子,心里总是充满了温馨的,难忘的,也是美好的回忆。

   

  (此文原载2019年1月29日《临沂日报》)

   

  作者:高明。高明,笔名黎明。山东临沂人,1956年出生,研究生学历。先做工从戎后转业,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任中共临沂市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临沂市旅游局局长、临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临沂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临沂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等职。现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临沂大学特聘教授、临沂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临沂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新时期以来,发表作品350余万字,代表作《沂蒙山的回响》、《回望沂蒙》、《那年,放电影》、《那年,看电影》、《沂蒙采风》、《渊子崖壮歌》、《蒙山沂水的歌者》、《美在其中》、作词歌曲集《亲情沂蒙》等。获冰心散文奖、孙犁文学奖、泰山文艺奖、沂蒙文艺奖、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山东省“五个一工程”文艺精品奖等。2007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洪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