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致敬先辈!缅怀山东临沂抗大英烈王行干

2020-04-05 18:12: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文勇
play
" />

 

位于沂南县大青山烈士陵园王行干的墓碑

 

巍巍大青说不完沂蒙儿女抗战故事。

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抗大学员殉国传奇。

大青山,蒙山主峰的东麓,系蒙山支脉,因松林茂密、四季常青而得名。主峰海拔686.2米,是费县、蒙阴、沂南三县交界处最高峰。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是抗日根据地和指挥中心。山东分局、省战工会、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社》等单位,都曾驻扎在这里。

在反“扫荡”期间,我的外公,抗大一分校二大队学员王行干,在培训抗日军政干部中,不断擦拭着闪亮的初心,在掩护机关和《大众日报》社突围中,年轻的生命兑现了入党誓言……

 

抗大学员乔志学题词“王行干烈士永垂不朽”

时间回溯到1920年。

那年秋月,外公在今临沂市莒南县团林镇王家黄所村出生。幼时父母双亡,跟随祖父生活,曾上过私塾、读过“洋学”。青年时在村里任小学教师,并秘密入党。抗战爆发后,王行干经常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为“地下党”传递情报。1938年夏,婚后不久的外公不甘当“亡国奴”,毅然辞别家人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成长为抗日军政大学学员。

1940年1月,按照中央军委指示,外公随新编抗大一分校,转战到了山东沂南县孙祖乡,为山东培养抗日急需的军政干部。学校没有固定住址,曾先后在大店、莒南、费县、沂南县的30余个村镇办学。

1941年8月上旬,外公所随部队从莒南县曲流河、邢家水磨村,奉命转移到沂蒙山区,参加冬季反“扫荡”。进入大青山地区后,主要在东蒙山一带活动。《大众日报》社也在这里打游击,他们在当地群众掩护和支持下,编辑战时油印版《大众日报》和《大众电讯》,传达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声音,鼓舞山东军民抗日斗争。

那时的《大众日报》社,对外称“新华社山东分社”,主要任务是,按时收抄新华社、重庆中央社和本省胶东、鲁中等地的新闻是党中央和全国及时了解山东对敌斗争的“喉舌”。根据战时宣传需要,《大众日报社》分为三个小组,分别随外线部队、山东分局和内线部队采访报道。

1941年10月中旬,在临沂、费县、莒县、沂水等县城驻守的敌人,不断增加兵力。11月下旬,日军调集第10军团主力22师团3个混成旅团5余人,由日酋畑俊六亲自在临沂坐镇,对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敌人妄图以绝对的优势,一举消灭领导机关和八路军主力,彻底摧毁沂蒙山抗日根据地。

当时正值隆冬,天蒙山区的上空已飘起了雪花。抗大一分校指战员不仅要和日伪军战斗,还要和饥寒交迫作斗争。由于日寇长期的经济封锁,致使冰天雪地里,战友们仍然只能穿着单衣作战。粮食断绝了,外公和战友们只能剥树皮、吃野果,幸运的还能吃些干地瓜秧。即便是重伤病员,也只能吃点生地瓜。药品、食盐更是严重缺乏。

抗大一分校按照上级指示,在当地群众的支援帮助下,忍饥挨饿,边打游击边办学。各大队这时期都是在黄昏转移,半夜宿营,一般在一个地方住一天就走,使敌人摸不到活动规律和驻地,敌人想袭击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

抗大一分校坚持敌后办学,让日寇感到如鲠在喉。侵华日酋冈村宁次曾多次叫嚷,“宁肯牺牲十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五十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抗大一分校要求全体师生,必须随时作好战斗准备和牺牲的准备。

抗大一分校担任内线斗争任务。11月28日,外公随二大队奉命从中蒙山向五彩山移防。这期间,《大众日报》社新闻小组一直在与敌人周旋。敌人占领村庄,他们就转移到山顶,在石头上抄收电稿。敌人占领山顶,他们就隐蔽到山沟里的小村继续编报、印报。

11月29日,日军一个混成旅的兵力,向大青山转移的部队发起围击。抗大一分校校部紧急向外突围。突然,校部参谋发现正向大青山这边转移。询问得知,他们是山东分局、省战工会、115师一部和《大众日报》社时新闻小组的人员。此前,他们没有得到敌人突然增兵大青山的情报。这支大部队误入了敌人的包围圈

11月30日上午8点,当二大队行至燕子山附近时,前方突然传来枪炮声。侦察得知,原来是八路军第115师师部,遭敌袭击。部队向这边撤退,敌人正追击。慌乱中,外公和后面的队伍被迫后撤。

那时,山东分局、《大众日报》社时新闻小组,刚到盆泉村休息。听到外面的枪声后,快速向外转移。陷入敌包围圈的,大都是非战斗人员。机关和抗大一分校军事队有些武器,但数量少性能差。学员手中只有两手榴弹。《大众日报》社新闻小组,只有监护班有少量武器。

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面对严峻的敌情,沉着冷静,他仔细分析情况后命令,军事队全力掩护大部队沿向西突围。李行沟是突围的必经之地,当时还没有被敌人完全封锁。突围异常惨烈,鬼子在沟两边用重机枪不断扫射,突围部队乱成一团,不断有人倒下。

突围前面的一部分人员,在有武器的战士掩护下,拼死冲出了封锁线。敌人加大火力,后面突围人员几乎手无寸铁,被迫分散隐蔽。《大众日报》社新闻小组监护班的战士、报务员,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砸碎了枪支和电台,倒在血泊中。那时,从青驼寺方向又上来一股敌人,如果这部分敌人,与沟两侧的兵力形成夹击之势,队伍后面等待突围的机关和《大众日报》社新闻小组,将面临被全歼的危险。

危急时刻,二大队部从椿树口村方向转移到此,外公和孙子平、马洪全等40余名学员,边向敌人射击,边快速爬向大山顶。敌人认为遇上了八路军主力,于是调转火力,攻击大山顶。

大山顶山势陡峻,易守难攻。勇士们灵活地依靠山石、松树等有利地形地物打击敌人。弹药打完了,就用石头砸。大家只有一个念头:誓死守住阵地,掩护机关和《大众日报》社新闻小组突围。

趁着敌人火力转移的空隙,机关和《大众日报》社新闻小组,拼命地冲出了突围。那时天已过午,勇士们滴水未进,一直在饥寒交迫中战斗。石头用完了,敌人又开始往上冲,等敌人冲上阵地后,外公就和战友们同敌搏杀,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突围的第二天,校部和二大队,派出人员返回大青山打扫战场。据到过现场的老战士回忆,大山顶阵地上,到处留有勇士们与敌人滚打格斗的手脚印,勇士们有的被拦腰砍为两半,身首异处;有的遗体已被打成蜂窝,面目烂糊糊的无法辨认;有的后背插着刺刀,下面还卡着鬼子的脖子……

由于当时处在敌人包围中,外公的遗体被就地掩埋。直到1944年,才集中到费东县(今沂南县)大青山烈士陵园安葬。

大青山突围战中,抗大一分校有200余人牺牲,包括二大队政委刘惠东、二中队长邱则民等。《大众日报》社,通讯部长郁永言、电台台长叶凤川等10余人牺牲,部分人员失踪,其他人员全部突围。胜利相会后,他们借助山东分局电台,继续接收新闻,编辑油印版《大众电讯》,指导开展反“扫荡”斗争……

山东分局书记黎玉沉痛地指出:“大青山突围战,是山东抗战史上一次空前壮烈的战斗,抗大一分校立下了独特意义的战功。”

当年战争环境残酷,外公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有关他牺牲的战斗、时间、地点等情况,没有人能说清楚。后来,通过查阅抗大一分校的史料、寻访王行干家乡老人、采访健在的抗大学员等形式,从四十年代至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断续寻找,终于找到了王行干牺牲的下落。

 

作者拜访抗大学员乔志学(左)时合影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历经79载“沂蒙精神薪火相传岁月带走了往事,只留下一道时间的印痕。但不论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我相信沂蒙军民的记忆不会老去,大青山的记忆不会老去,英雄的忠魂不会老去!

外公和大青山胜利突围战的英烈们,必将永垂不朽,浩气存长

 

 

初审编辑:王宗阳

责任编辑:王巧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