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所至一往情深 ——浅谈艺术之路

2021-04-20 10:23: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秦子淇
play

  纵观上下五千年艺术长河,无数名人名家的作品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在追求艺术成就的道路上,前人留下了太多经验和惊艳,但若静下心来细细探究,不外乎一个“情”字,情动其中、情牵古今。所有流淌在艺术作品中的情,就像一盏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熠熠生辉,照亮每一条艺术之路。

  不同的时代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愤慨之情,“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仙李白的豪迈之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圣杜甫忧国忧民之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的敬仰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李清照的伤感落寞之情……所有不同的情感在彼时彼刻汇聚于作者胸中,有些像烈酒,愈存愈浓,有些像清饮,愈品愈醇。

  艺术之情讲求情感表现的喷射和表现形式的饱满,需要作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历程。所以,艺术之路,同样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少陵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博览群书,怡情养性,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汲取营养,善用巧用,才能直抒胸臆,有感而发。

  艺术之路亦是“行万里路”的过程。画山需先看山,画水需先涉水,所有的艺术无不是艺术家们实地探访艰辛所得,更是他们将眼睛亲自看见、双手亲自创造、内心亲自接收到的情感直觉与自身艺术修养的精彩撞击。抗日战争时期,艺术家们深入山区、深入田间地头,甚至亲临枪林弹雨的战争一线,创作了《游击队之歌》、《黄河大合唱》等经典曲目,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依然被大众耳熟能详、广为传唱。

  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成功的艺术作品必须能引起共鸣。恢宏壮阔的大场景、大制作虽然能带给我们视觉上的震撼,但真正触动心灵、直达灵魂、“于我心有戚戚然”的却还是某一个让我们产生共鸣的点,这个点,毋庸置疑,就是情感的爆发点。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既感动自己又感染更多人的目的,这也是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

  影片《摔跤吧,爸爸》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曾经是摔跤冠军的爸爸培养女儿成为世界冠军的故事。如果简单把训练过程赘述,则显得枯燥乏味。影片在一种轻松诙谐的气氛中将观众轻松带入,片中爸爸对女儿的练习、惩罚(剪头发、禁吃零食)以及责骂等,无不充满了浓浓的父爱。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充分阐述了影片温暖欢乐又励志的主题。导演选取了素材,却又从中探寻到“父爱”这一表情达意的节点,也就抓住了作品的灵魂,从而获得观众的强烈共鸣。当爸爸在密闭室听到国歌响起的时刻潸然泪下,我相信所有的观众也会同他一起留下眼泪,这就是艺术共鸣展现的真正魅力。

  有爱,就不要吝啬于表达。为人如此,为文亦如此。在大家的笔下,无论是娓娓道来的小抒情,还是豪情满怀的大写意,无不用情至深,读来了然于心,分外亲切。在季羡林《忆念宁朝秀大叔》一文提到母亲时,他用平和的笔触这样写到:“看到房门前的大杏树,她会想到,这是儿子当年长爬上去的。看到房后大苇坑里的水,她会想到,这是儿子当年洗澡的地方。回顾四面八方,无处不见儿子的影子。”读到这儿,我们的眼前就会立刻浮现出一个从未走出过乡村,用全部时间怀念儿子的母亲的形象。当他得知母亲离世的消息,“抱恨终天矣”的怅惘跃然纸上,让我们读来无比揪心和心疼,这就是真情的力量,无需华丽的辞藻,寥寥数笔就能将情感无限放大。

  清代诗人赵翼在《论事》中言:“李杜诗篇万古传,如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评判艺术的标准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创新,然而,情感表达却深深烙印在每个年代、每种艺术形态里。真挚的情感表达带给作品旺盛的生命力,反之,无论多么豪华的包装,无论多少大牌的云集,也只会口碑不佳、反响了了。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艺术前行的道路上,“情”,永远都是艺术表达永恒的主题。艺术之路,道阻且长,情在,艺术之树方能常青,情深,艺术之路方能大放光彩。(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秦子淇)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李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