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小推车——父亲的支前故事

2021-09-07 10:40:35 来源:  作者: 武善爱
play

  小时候,我家的西屋山墙上,竖立着一辆破旧的独轮小推车,母亲说,它可是出了力的大功臣。父亲曾经推着它支前,行程几万里,给前线运送物资给养,可谓战功赫赫!

  我的家乡沂水县诸葛镇,位于沂蒙山腹地,这里是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21.4万人参军参战,120万人拥军支前。沂蒙人民用小推车,将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送到前线去,我的父亲就是千万个支前民工中的一员,我家的小推车也是上百万车辆中的一辆。

  我的父亲武继善,生于农历1923年5月,86岁去世。他曾上过几天速成班,能读一般的报纸、书本,晚年常住大山侍弄果园。他年轻时干过许多革命工作,当过民兵连长、指导员、支前队长等。他机智聪明,善于思考,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受到领导的表扬。

  父亲一生勤劳,心灵手巧,会织布,铁匠、木匠、石匠样样会做,我们家的日子过得比较宽裕。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经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有时间与我们交流,偶尔交谈,他与我们讲的最多的是小时候受苦的事,很少讲他的革命事迹。直到他老了85岁那年, 我把他接来费县城住了一段时间,其间,让他回忆年轻时打仗支前的事,我用录音笔保存下来,下面的故事是我根据录音所整理的片段。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沂水大诸葛、梭峪、河北、大暖峪一带成了沂北县抗日的大后方,人们积极参军参战,父亲也早早参加了村里的革命活动。15岁就担任了村里的青年团长,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常给党组织送情报,站岗放哨、给部队带路、运送粮草弹药。因此,我们家也就成了一个红色的革命堡垒,我家的那张大木床,曾经一次睡过八个和衣持枪的青年民兵。

  解放战争时期,因为父亲是党员和村干部,经常被抽调去带队支前,协助鲁中部队作战,几乎常年不在家。由于父亲表现突出,1948年春天,被调到新泰八路军13纵队前方粮站工作。不久,又调到鲁中支前司令部,负责给前线运送给养,部队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父亲带领一伙民夫,推着我家的木轮小推车,用半年的时间,走了13 个县,行程几万里,给前线运送物资给养。

  父亲耳聋,据说是被敌机的炸弹震的,每次听别人说话,他都迅速用左手支起耳朵,倾身静听。因此,与他交流非常困难,需要声高八度,别人以为我们是在吵架。但是只要提起支前的事,他就情绪激动,滔滔不绝。特别是提起打开封支前时,他就激动的双手舞动,声高振耳:“啊!打开封呀?可了不得了!那个雨呀,哈—哈—的下!那个飞机呀,嗡—嗡的叫!受的罪呀,可别提了!”开封支前,大概是父亲所经历的时间最长、任务最艰巨的一次吧,所以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我因闲赋在家,有兴趣听他细细讲述他的故事。在我的引导下,父亲断断续续用了两、三天的时间,讲完了他的开封支前经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好像松了一口气的样子。我根据父亲的叙述及查阅有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父亲的开封支前情节也变得较为清晰。

  淮海战役前期,我华野、中野于1948年6月16日至21日发起开封战役。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前一个月,支前司令部的沂水县民政部高部长拿着介绍信,对我父亲说:“小武,办任务!打开封了,你带队给鲁中部队送粮食。”这次支前是往前线运送小米,且规模庞大,装满小米的240辆小推车,一推一拉,共480人。父亲推着我家的那辆装满小米的独轮小推车,带领大家,像一只长蛇队、浩浩荡荡,从东都车站出发,沿着崎岖的小路,一路南下。

  父亲说:白天,飞机像燕子一样密集,几乎贴着地皮飞,炮弹在身边“轰轰”地炸,白天不敢走,大部分是晚上走。打开封正是雨季,几乎天天下雨,热的喘不动气。下雨时,怕淋湿了小米,就把蓑衣蒙在车上,人就任凭大雨迎头往下浇。道路崎岖,泥泞溜滑,辎重车队举步维艰,跋山涉水,脚下的鞋早已烂没,有的裤子也磨坏,只好赤脚或光着屁股,推着吱吱呀呀、笨重的木轮小车艰难前行,一不小心就被石头瓦块割破淌血。在弯曲泥泞的小路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车辙和一串串带血的脚印。他们天天吃不饱、睡不好,日晒雨淋,还要躲避飞机轰炸,个个黢黑精瘦。这次支前,父亲的耳朵被敌机投下的炸弹震聋了。

  走了大约20天,过了曲阜到了兖州南,看到前方路上有许多人往回撤。听到有人说:“没想到开封很快就打开了,不用去了!”然后来了个领导,叫他们把小米运到兖州南边的一个村里(忘记村名),卸下小米,悉数交割,毫无差错,圆满完成任务。

  前来接待的领导非常高兴,看到民工们个个面黄肌瘦,就问他们想吃什么,父亲说,想吃包子(水饺),就天天包包子吃,是猪肉南瓜、土豆馅的。民工中有几个南方人说,就想吃大米饭,领导想办法给他们弄来了大米。

  开封的仗打完了,这次支前任务完成了,领导想把父亲留下。父亲说:我已大半年没回家了,家有老母亲常年有病,想请假回家看看。当时,支前司令部在柴城,高部长就给父亲写了个条子说:“给你一个月的假,那时候机关就散了,我回省里去了,你拿着它到县上去找,他们会给你安排工作的。”

  父亲推着空车很快就回到家。我奶奶看到儿子回来,喜极而泣,娘俩抱头痛哭。此时,父亲身上穿的山茧绸的褂子只剩了针巴脚,裤子成了布条条,身上蜕了几层皮,脚趾丫都烂的流脓淌血。因为爷爷早逝,奶奶心口疼常犯,父亲就留在家乡继续搞地方工作。

  对于这次支前,我有很多疑问:240辆小车480人,这么庞大的队伍,领导怎么会放心让父亲来带队呢?一路吃住都是大问题。我曾反复询问,父亲说:住的不成问题,找个村头、沟底,随便一躺就睡。就是吃饭是个大难题,一开始吃自己带来的煎饼、窝头,吃完了以后也舍不得吃车上的小米,饭做时跟村里要些瓜菜掺上点小米煮着吃,有时一天吃两顿或一顿饭,饿的肚子咕咕叫,咬牙坚持。因为他们知道,车上的小米是军粮,是沂蒙人民勒紧裤腰带省下来的,是留给前方打仗的战士们吃的!我还问父亲:这么多人,大家听指挥吗?他说:怎么不听指挥?大家都是挑选来的,身体棒,觉悟高,还有党员带头,大家都非常听话,在关键时候,都是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所以,开封支前任务完成的圆满成功。听到此,我已释然。

  支前任务完成以后,我家的那辆独轮车也累散了架,被父亲竖在西屋山墙上,直到我记事时还看到它静静靠墙上的样子,他像一位沧桑的老人,在默默咀嚼着曾经的往事。

  小推车虽小,却承载着民心,托起了江山。陈毅元帅曾经说过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而我的父亲,则是众多支前民工中的重要一员,我家的小推车也是千万辆支前小推车中的一辆!父亲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当子女的也为之骄傲。如今,硝烟散去,国富民强,但那屹立不倒、勇往直前的小推车精神,依旧伴随着新时代的脉搏律动,激励着亿万同胞不懈奋斗。沂蒙精神也在沂蒙大地上熠熠生辉,代代传承。

  作者简介:武善爱,女,老家山东省沂水县诸葛镇武家庄,大学学历,费县民政局退休。系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多年从事民俗、民间故事等搜集整理,个人出版了费县民间故事《相思草》,参与编辑出版《费县民俗》《费县巾帼志》《费县英烈》等书。

初审编辑:李静

责任编辑:孙贵坤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