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静
责任编辑:孙贵坤
作者:雪舟
写在《姚承宪唐敏文集》出版,教师节来临之际,谨 以此篇献给两位尊敬的老师,也祝福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
在这个雨丰葳蕤的夏季,相信有很多师友都在捧读一本沉甸甸的文集------《姚承宪唐敏文集》。墨香令人沉醉,岁月鸿爪留痕。这是一对在沂蒙教坛奉献60余个春秋志同道合的情侣,为“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酬谢师友厚爱”“回应无数学子期待”,在耄耋之年,辑学术成果、教案精华而成的文集,也是为纪念二人钻石婚而捧出的大礼。
芳心似火,一生执着。
姚承宪老师未满13岁参军,以童子军的炽热情怀投身革命,经历抗日、抗美援朝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以部队卫生员身份,奉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十载;1955年,弃医从文,仅用6个月自学初小、高中6年课程,考取山东大学中文系;1959年分配到临沂大学,执着于深耕三尺讲坛,汗洒遍野桃李;至教授,系主任,教学、学术硕果累累,军旅、教育多项荣誉加身,然六十载如一,一介书生,一腔热血,一身布衣。
唐敏老师,本是西子湖畔一株莲,清水芙蓉一美女;195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师范学院,毕业后以青春的赤诚执念,留在当时还贫穷落后,但教育迫切需要人才的沂蒙山区任教;杭州、沂蒙,生活条件、环境落差极大;为了最初的理想信念,唐老师在此耕耘一生;在这里结识风流才子姚老师;在这里生儿育女60载;在这里三尺讲坛洒热血,著书立说写人生。
三尺讲坛,挥洒满腔热血。
捧读老师的文集,犹如回到了四十余年前的课堂。
风华正茂的唐老师给我们讲解现代文学史,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专题。那时,文化教育百废待兴,各门课程都没有教材。老师上课都是自带讲义,每堂课精心准备的教案,都浸洇着老师独特的智慧、积累、风格;唐老师的硬核板书,每一字都含珠带玑,每一行都精辟独到;每一划都是力的呈现,每一版面都整饬谐和;老师无论讲史还是析篇,都那么掷地有声,声情并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破帽遮颜过闹市”的鲁迅;如《女神》般叛逆、创造、激情浪漫,《凤凰涅槃》般悲壮轰鸣,渴望燃烬、渴盼再生的爱国诗人郭沫若;以塑造《子夜》中吴荪甫民族资产阶级鲜明形象著称的茅盾等等,至今都那么鲜活地驻扎在我们的灵魂中。老师的热爱,会传导给学生。老师讲课的深度、宽度,便是学生理解力思考力张弛的疆域。唐老师讲授鲁迅诗歌,篇篇解析鞭辟,切中要綮;句句推演缜密,精酌细研;使得鲁迅先生的六十一题,78首诗歌,我们几乎是悉数背诵,不敢说理解,但确是为我们打开了走进鲁迅、理解鲁迅的一扇窗。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许多篇章。也成了激励我们俯首人生甘为牛,横眉邪恶不低头的意志力之源。
智慧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广袤开阔的人生之门。
姚承宪老师的人生,不仅让我们眼亮,更让我们心亮。看似与世无争的外表,包裹着的是一颗永远智慧闪烁、爱意绵长的跃动之心。
姚老师在部队十七岁入党,晋升到助理军医,并屡建战功,对这段光荣的履历他从不炫耀;对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发表论文也从不炫耀;值得炫耀的永远是他的选择,选择从军,报效祖国;选择留在艰苦的沂蒙山区,成为桃李硕硕的园丁;选择唐敏老师作为伴侣,成就一生浪漫爱情。
姚老师给我们讲的课程是文艺理论和美学概论。
超群的记忆力、深邃的思维,使得他的课总是极易把青春懵懂的学子带向理论的灰色地带,又深入浅出地让我们经历拨云见雾,柳暗花明。
在美学课程的讲授中,姚老师在讲形式美时,从毕德哥拉斯美学的片面性,侧重和谐之美;引申到黑格尔关于和谐美的定义,再到苏联美学家奥夫相尼柯夫对和谐美的深一步阐释;最后引出柏拉图关于“形式美的规律是多样统一”,“多样统一”原则,即“和谐”原则。为便于理解,进一步援引马克思“色彩的感觉是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从理论过渡到实证,从抽象过渡到具象。并以鲁迅评判萧红的衣着搭配不和谐,毕德哥拉斯黄金分割率之和谐美为例,深入浅出阐释和谐之美、形式之美的关系、特点。
因为博学,因为强记,姚老师的课不仅旁征博引,而且妙语连珠。从《诗经》《楚辞》到《红楼梦》《西厢记》;从《神曲》《草叶集》到李白杜甫苏东坡白居易;其中的人物、细节、故事,诗章佳句,皆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昨日听老师的课是享受是陶冶,今天读老师的文集更是莫大的激励。
当两位老师在退休后分别以九十、八十五岁高龄,为曾经的学子师友,为一往情深的初心,捧出凝聚了他们几十年教学科研成果的《姚承宪唐敏文集》,我们除了认真虔诚地赏读领悟,还有感动。感动的不仅是老师的责任,老师的谦逊,老师的奉献;更多的是老师至今眼里闪烁的理想之光,爱之光。
该文于2021年9月9日《临沂日报》“银雀”专刊发表。
初审编辑:李静
责任编辑:孙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