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向往的地方——家乡的门市部

2021-09-16 16:55:0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成清
play

  缅怀往事,殆犹梦也。宋朝末期的吴自牧有数卷《梦粱录》,写得温暖又隐蕴苍凉。其中有一句话流传至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描写城里人的生活的,啥都得开门出去采购。而农村,柴米有其二,柴在墙角,米在缸里;茶,可有可无。开门只有四件事,油盐酱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容括了我孩提以及少年的时光,与油盐酱醋关系密切,家里一缺,就被父母差遣到村里的门市部里购买,且只有门市部里能买到。

  门市部的真正含义,是供销合作社的外销点,各村都有。那个年代市场受到限制,供与销由国家管理,重要物资由国家计划、调控,紧缺物资要凭票购买。门市部应时而生,顾名思义,与户外市场相对,置屋开门,定点供应。单位性质虽然是集体的,但在百姓的眼里就是公家的。她的使命刻在门市部的外墙上的八个大字:“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闪烁着崇高的国家威望与梦想,物品价格谨重,交易童叟无欺。门市部里不光有油盐酱醋,还有更多的生活、生产物资;同时也收购村里的农产品,最典型的是鸡蛋,五分钱一只,多了论斤,收了供应城里。村里的门市部,是我小时候经常光顾的地方,是她毋庸置疑的老主顾,是儿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市部建在村子的西南角,临着穿村而过的路。青砖青瓦,高门大院,在儿时的眼里,甚至有些肃穆。农忙时节,熙熙攘攘,门庭为市。进门最醒目的是略高出柜台的一口大缸,盛着粗盐。紧排着的是酱油缸、醋缸、酒坛。盐是国营的,一毛五一斤。私自贩盐,捉着就游街,重者坐牢。粗盐颗粒参差,颜色稍灰,甚至夹杂着花生米大小的泥疙瘩。寒冬腊月里,常有去买散酒喝的,一小黑碗酒仰脖饮尽,伸臂从缸里捏出一小粒盐丢进嘴里,捂着嘴转身就走,怕跑了酒味,背影添了几分暖意。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馋酒的人是不需要菜的,说某人是“菜酒”,就有讥讽其奢侈的意味。当然,客来远方,另当别论。

  买盐的容器是葫芦做成的干瓢,说买,其实多数是用鸡蛋换。鸡屁股雅称银行,鸡蛋几乎就是货币的代名词,拿只鸡蛋就能理一次发,一般是舍不得吃的。用干瓢端着六七只鸡蛋,一路小心翼翼,以免跌倒摔碎。我家离门市部足有两里地,村路坑洼,步履往返,是个挑战。门市部的营业员用杆秤称过鸡蛋,然后把秤盘用力切进粗盐里,抄起一盘,熟练、精准地抖落一些,秤砣甫定,盐蛋之交即告完成,过程流畅。分外钦佩其迅捷的换算能力,信任其分毫不差、绝无谬误。端着比鸡蛋沉得多的盐回到家,接着要在碓臼里捣碎,放进盐坛里,以备饭菜之需,这是我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劳动始终伴随着成长,自然而然,没有刻意,无须强制。

  甚为企盼的是父母给现金去门市部买东西,多数是在买烟、打酱油醋的时候。香烟有两大品牌,普滕与金鱼,都是一毛五一包。恰巧给一张两毛钱的钞票,剩下的钱可据为己有,是未明示的报酬,或是允许留着买铅笔、本子等。这余下的五分钱,曾助我荣膺一次人生首誉。小学生涯,路上捡了钱上交,是做好人好事的体现之一,很光荣,要记录在案,我实在捡不到钱。而登上那钉在黑板旁边的好人好事簿,又是一个十分诱人的追求,似乎也是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俨然考核,有无形的压力,为遂心愿,决定挪用五分钱上交,虽涉踌躇,亦大体心安。

  纯属自己的劳动收入,是去门市部卖蝉蜕所得。小时候叫姐溜猴壳,可入药,能散风热、定惊痫。夏天来临,蝉们开始饮清露、高流响,它们蜕下的皮,依然结实地抓在树干上,颇耐风雨。用细竹竿戳下来,几天可以攒一大干瓢。这是个有危险的活,树林深处有马蜂窝,马蜂硕大狠毒,一旦被蜇,痛彻心扉,哭声惨烈,要机敏地发现并设法躲避,且时刻准备逃跑。去门市部的脚步十分轻快,前途光明。在营业员确定斤两、报出货款的当口,很大气很明朗地对其说出随即要购买的物品。戳蝉蜕是夏天最愉快的行动,收入可观,消费怡然自得。会购买一些高档耐用品,如指甲刀,能折叠的小剪刀等。糖块是一定要买的,也叫糖疙瘩,二分钱一只。至今仍能体味到那甜美的汁液,款款游弋于肠胃深处。

  村有喜事,也就是门市部的喜事,营业员柜台穿梭,推荐指点,热情倍至。谁家嫁闺女,照例要去门市部置办陪嫁品。同来数人帮着挑选,喜气洋洋。必选的是印有双喜的搪瓷脸盆、光彩照人的暖水瓶、结实耐用的茶缸,这些都是成对的。还有,曲线柔美带罩的煤油灯,各种花色的碗碟......总是会装满一胶轮车。嫁娶大事,一笔重大开支,来源在于养猪。当年家家都喂养一头猪,饲料基本是田里割的青草,刷锅水兑糟糠,很少喂粮食,农家称此为“零钱换整钱”。现在想起来多少有些辛酸感慨,可是那个年代,虽然不富足,日子却过得一五一十,恬静且充满希望。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村里的门市部早已撤销,步入历史。我曾在多年前,邂逅了供销系统的一位老同志,叫赵自德,现在老当益壮,兢兢业业,淳厚朴直。闲聊中,他问我家是哪里,我说是港上镇停庙村,他立刻两眼放光,神情激昂。滔滔不绝地跟我说了好多。来郯城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就在我们村,工作了一年多;晚上住在门市部,夜里有买东西的,也接待;那年,他22岁,月工资22元;工作的口号是:早开门,晚关门,主动热情,耐心周到,他一边说,我一边在记忆里仔细搜寻,是有一个印象,高高的个头,柜台里来回走动,阳光帅气,手脚麻利。

  乡镇驻地供销社的门市部依然存在,大多经营农用物资。领袖珍贵的题字,浑厚夺目,是大城市所难以见到的,是乡镇市场里的壮丽一景,是供销社的永久财富。历经沧桑,鲜明稳固,贴近着百姓,贴近着民心。岁月的洪流没有冲淡这块集体的家业,没有忘记这块家业曾给百姓带去的福祉。继往开来,去芜存菁。已经走了半个多世纪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而且要健康有力地走下去,延续初心,为人民服务,这是国家的要求。(通讯员 王成清)

初审编辑:李洪鹏

责任编辑:孙贵坤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