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元:人生的阅历是文学创作最好的素材 ——读《月是故乡明》有感

2021-09-27 15:50:56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周忠元
play

  《月是故乡明》虽出版不久,大概是因为作品太打动和感染人的缘故,很快就有众多评论性的文章刊出。忙里偷闲看了一些,只是看得越多,自己想写点什么的念头就越小,因为我想表达的似乎大家都早已把它穷尽了,而且说的比我想说的更为深刻全面,写的比我想写的更为精彩生动。

    但王刚兄毕竟是我的挚友,我又是第一时间拿到了他的签名大作,必须要写点什么,才能对得起我们之间的兄弟情长。

    初读《月是故乡明》就被王刚兄娴熟的讲故事的技巧所征服。按说散文是不需要太多叙事技巧的,因为散文的本质特征就是“形散神不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文法散、笔法散、章法散”已成为衡量散文体裁的主要标识。但是读《月是故乡明》一书,你很快就会陷入王刚兄娓娓道来的故事情境之中,个人的身世之谜,传奇的寻亲之旅,爱情的一波三折……甚至与委内瑞拉出租司机的对话都构成了蒙太奇式的故事镜头,一幕幕、一帧帧,不停地闪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不得不赞叹王刚兄驾驭故事的能力。因为,你总是在不经意之中就被他带入到“一地鸡毛”般的故事情节里,如在耳畔的对话情境里,映入面前的音容笑貌里,细致入微的典型环境里。最可贵的是,作品没有现代叙事理论的生吞活剥,没有为过度追求形式的牵强附会,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自己人生经历的各种生活场景,各种不同的真人真事,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情绪。作者的叙事明显带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民间叙事的特征,“说话人”仿佛就在你的眼前站立着,读其作品,单从叙事上就有返璞归真的感觉。恰恰因为这个缘故,反而引人入胜,让读者身临其境,意犹未尽!

    细读《月是故乡明》,会被王刚兄丰富的人生阅历所征服,因为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文学创作最好的素材。《月是故乡明》之所以感染人、打动人,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王刚兄写了自己最熟悉的人、最熟悉的事、最熟悉的情感,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富矿。优秀的作家都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采风”自古至今就是文学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活动。王刚兄不需要“采风”,因为他自己传奇的人生经历远比主题先行的“采风”更精彩!从此角度而言,王刚兄是聪明的,他的作品创作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创作素材,甚至是第一时间的有感而发,而这才是文学的精华。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古训,在《月是故乡明》这部作品中随时都能找到注脚。写自己的妻儿、母亲、父亲、岳父、姐姐、舅母、老乡、邻居,都是身边最熟悉的人;写委内瑞拉、西班牙、加拿大、美国,都是自己最熟悉的工作地;写爱情、亲情、邻里情、同学情、老乡情,都是自己经历的事情引发的肺腑之情。王刚兄最大的聪明,大概就是他只写自己最熟悉的,只写自己经历的,这会让他很容易驾驭张弛有度的情感,叙说开合自如的故事,塑造真实丰满的人物。

    再读《月是故乡明》,被王刚兄炽热的情感所感染。王刚兄的经历很传奇,传奇的背后也有很多辛酸的泪水和艰苦创业的血汗,但是我们在《月是故乡明》中看到的更多的是乐观向上,是爱国情、家乡情。在“小我”和“大我”之间,作者很好地做到了“在场的缺席”和“缺席的在场”的转换。月是故乡的月,故乡是明月的故乡,一个游子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充满在朴素的语言文字之间,充满在质朴的情感表达之中,充满在“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牵挂和期盼之中。最为巧妙的是,作品的情感表达总是自然流露、自然倾泻,“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作者没有丝毫的雕琢和修饰,没有任何的掩饰和遮藏,没有刻意的拔高和迎合,让读者读来没有任何的违和,没有丝毫的阻滞,且能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慨。自然本色是作者不经意的“经营”,真实流露是作者不能把控的“狡黠”。这恐怕也是《月是故乡明》能够打动感染我们的原因之一吧!

    其实,如果有时间细细品味作品,细细品味王刚兄的人生经历,细细品味与他交往的点点滴滴,你总会感觉“文如其人”说的一点都没错!

  作者简介

    周忠元,文学博士,临沂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文学院院长,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

初审编辑:李洪鹏

责任编辑:孙贵坤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