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洪鹏
责任编辑:孙贵坤
“秃子”“大份的”,当你看到这两个字眼,别诧异,这既不是说一个人头顶无发,也不是强调古代餐馆里的服务员,而是沂蒙山区部分地方长辈们对年轻人的惯用称谓。
春节期间,村里小广场成了最热闹的地方,长辈们常团坐一起打牌。看见有年轻人走来,总会有长辈“退位让贤”:“我不打了,让秃子打吧”!看到大叔挪位,向来爱好打牌的“秃子”兴高采烈,连句道谢的话也不说,一屁股坐了下来加入牌局。长辈也不介意,独站一边静观,偶尔看不下去了,在那指挥一句,“秃子,你这牌是瞎出啊!”
在沂南县西部那一带,喊年轻一辈“秃子”,表达的是长辈们对年轻男晚辈的亲昵,也是称呼年轻男晚辈的常用语。
有位较笔者年长几岁的大哥,每次回老家,都要到我们家坐坐。母亲每见他来,总是欣喜异常,“俺秃子回来啦”!说完后又觉得失言,随即进行纠正,“你都是两个闺女的爹了,以后可不能这么喊了。可是,俺喊习惯了,老是忘!”见母亲自责,这位大哥赶忙安慰,“大娘,你尽管叫我秃子就是,年龄再大,在你们面前不都是小孩嘛”!大哥的话,让母亲很欣喜。
在长辈们那里,“秃子”的称谓,只适用于男子。子、侄、孙辈,皆可称呼“秃子”。
与秃子的使用不同,“小二”之类的称呼则应用广泛的多,不限性别。以前,百姓识字少,家里孩子又多,一般都给孩子取个简单的乳名。不过,即使给孩子取了乳名,家长们为了省事,干脆按照孩子出生的顺序排序号——“大秃子”“二秃子”“小二”“小三”……或者直接“三儿”“四儿”、“大妮子”“二妮子”之类。有时候,长辈还会称呼长子为“大份儿的”,喊老二“二份儿”,诸如此类,依次排序。曾经,村里一位长辈忐忑不安地跟自己嫂子说,孩子以后大了,可不能再喊“小二”了。嫂子听后哈哈一乐,“你是他姑,咋喊都成”!
在医疗条件差、孩子不好养活的年代,尽可能给孩子取“贱名”。细想之下,这一系列称呼,恰恰延续了一贯的“贱名好养活”理念,饱含长辈对晚辈的希冀,盼望自家孩子健康成长。再者,长辈如此称呼晚辈,晚辈又不怒不恼,体现的是我们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尊老爱幼的融洽关系,是我们良好民风的体现。(作者 林鹏)
初审编辑:李洪鹏
责任编辑:孙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