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风物|海南的革命菜

2024-03-18 13:57:30 来源: 临报融媒 作者: 高明
play

  甲辰龙年春节在海南省万宁市小住。

  一日清早去小区农贸市场买菜,见一外观清翠水灵,呈椭圆型长叶细管状青菜,不知叫啥,便问卖菜的中年妇女,回答:“革命菜”。我饶有兴趣问是哪两个字,卖菜的女人操着浓重的海南口音:“就是干革命的革命吗!”

  我接着又问,这菜怎么吃?回答:“生吃凉拌都行,也可炒食煮汤,味道好,有营养。”

  “革命菜”,名字挺新鲜,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以前还真没有听说过,我想,这在全国100多种蔬菜中具有如此浓郁政治色彩的菜名恐怕也不多见。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便花3元钱买了一小捆“革命菜”回家。

  做午餐时,我兴致勃勃地将“革命菜”洗净切成段,加少许盐和葱花,炝锅炒熟后食用,果然味道清香,甜滑可口。家人一致称赞:革命菜物美价廉,真是好菜!

  后来我了解“革命菜”不但是好菜,而且还真不是一般的菜,它有着不寻常的辉煌历史,它曾在那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后来得知,“革命菜”,又名野茼蒿,因其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特性而得名。1932年下半年,中国工农红军海南琼崖纵队经历了严重的军事挫折,在母瑞山被数倍敌人包围,战斗打了两天三夜,在这座人迹罕至的山峰上,红军战士们面临着缺粮少菜,食物非常短缺的问题,由于没有吃的,好多战士饿晕了。在这种极端艰难的困境下,他们发现了满山遍野能够食用的野茼蒿,尽管当时少盐缺油味道有些苦涩,但在缺乏其他食物的时期,野茼蒿菜的出现无疑为红军提供了宝贵的能量来源,战士们硬是靠吃野茼蒿挺过了一段极其艰苦的日子。

  电影《红色娘子军》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琼崖纵队红三团所属的红色娘子军在1931年春反“围剿”保卫苏维埃政权时,在后方粮食供给不上的情况下,她们坚持战斗用巧手将野苘蒿加少许粗面粉做成菜团食用,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琼崖纵队的红军战士说起野苘蒿菜无不感慨万千,他们深情地说:那可是我们当年大菜园里的救命菜啊!后来,被周恩来总理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冯白驹将军听到后,充满感情的郑重将其正式命名为“革命菜”。从那时起,革命菜就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力量,代表了琼崖红军在母瑞山上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这段经历也被后人视为海南琼崖革命的一个缩影,也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如何在逆境中坚持斗争,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革命信仰。

  长期以来“革命菜”在海南深受人们喜爱。每年春、夏、秋三季,人们都可以在在海岛附近,在满山遍野的土地上发现长势茂盛的革命菜。我问有关专家:“野茼蒿吃多了人受得了吗?”专家说:“当年,琼崖纵队红军战士之所以能靠吃野茼蒿维持生命保持战斗力,其实野茼蒿是一种上等野菜。我国食用野茼蒿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明朝的《救荒本草》中就有记载,可见在当时野茼蒿就已成为常见的可食用野菜。“

  当下,伴随着海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养生的需求。“革命菜”被一些专家称之为“保健型野菜”,愈发受到大众的宠爱。

  在海南,我注意到这里城乡的超市、菜市场随处可见“革命菜。”同时, “革命菜”也上了一些饭店登上了大雅之堂,甚至五星级酒店餐桌和菜谱,而且10元钱左右就能买一盘,颇受本地群众和外地游客的欢迎和青睐。

  我也喜欢上了革命菜,因为它名字响亮,听起来亲切,不仅好吃,而且养生,更重要的是吃起来有滋味,能够让我们忆苦思甜,不忘初心。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曲欣萍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