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杀孩子生命成长的“病毒”——网瘾

2017-12-19 11:57: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邵长宇
play
" />

  文|邵长宇(山东临沂六中北校副校长,临沂校园法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临沂关爱问题青少年协会理事,校长传媒专栏作者,全国生命教育形象大使)

  

  “我是一个机器人,只要输入程序,我就照做,曾经,我的主人无论吩咐我什么,我都乖乖去做,风雨无阻,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好机器人,转眼之间十几年过去了,很不幸,我已经感染了病毒,我开始不听使唤,无论主人输入任何修复程序,都无法将我修复,主人手足无措了,他们将我的所有程序全部删除一空,无论好坏。”

  这是一个孩子的内心独白,短短122个字,真实的表白了他曾经隐秘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思想情感,也诉说了一个少年波澜的心路历程。

  这个孩子叫晏恒(化名),一名高三的学生,已经辍学一个月。就如自己所说:他已经感染了“病毒”——网瘾。即使再强大的杀毒软件,对他都无济于事。“病毒”慢慢侵染了他整个机体,他彻底败在了与“病毒”抗争的道路上,一个高三学生的生命轨迹就这样被“病毒”轻易的改变了。

  网瘾“病毒”在孩子面前从不手软,也毫不吝啬的眷顾每个孩子。一旦感染就如外来物种入侵一样,完全打破了孩子生命成长的心理生理的生态平衡,修复起来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都是网络惹得祸。南京一名21岁的女子在一家网吧里玩游戏时产下一名女婴。她不愿提及家人,更不愿透露孩子的父亲,只是一个劲的掉眼泪。这名女子痴迷游戏,拿分娩当儿戏,暴露了自控力差、行为幼稚的“瘾患”。临近年关,湖北谷城一家网吧,妈妈拉起正在上网的少年小文,小文不愿离开,妈妈又将父亲叫进网吧,小文执意不回,愤怒的父亲给了儿子一拳,并称要用绳子捆起回家。父子在网吧发生争执。突然,小文抽出一把刀向父亲猛戳几下,其中一刀刺中心脏,不治身亡。家住苍南的金女士收到一条神秘短信“你儿子失踪很多天了,他在我们手上,赶紧汇款800元,还清你儿子的欠款,否则,他会有生命危险。”在警方的协助下,金女士假装答应绑匪的条件,然而,在接头地点出现的“绑匪”——一个十四五岁的学生却让她大跌眼镜。在“绑匪”的带领下,金女士和民警一起来到一家游戏厅,只见金女士的儿子小蒋正坐在游戏机前,全神贯注的操纵着游戏中的人物,小蒋承认,这起“绑架案”完全是他自导自演的。

  

  从厕内“分娩”、痴网弑父到荒唐“绑匪”……一个个真实的典型案例昭示了“病毒”的无情,似乎也在控诉网瘾的不赦之罪。网络是青少年成长路上的一张大网,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它会滤过走向这张网的每个生命,你稍不留神,它就会在成长的血液里埋下“瘾毒”,你一旦犹豫,就会牢牢的被困在网中央,意志力稍差,只能越陷越深越迷惘,“瘾路”越走越远越漫长。

  网瘾一直是专家们争论的话题。但是,值得明确的是,网瘾已经影响青少年的生命健康成长,是我们必须面对亟待解决的一个教育课题和社会难题。自从有了网瘾这个现象以后,人们就试图了解导致网瘾的因素。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理出这么几条原因。一是游戏的浸染。打开电脑、手机迎面冲来的就是五花八门的游戏画面和链接,不管大人和孩子慢慢地会被各式各样的诱导钓入网游的漩涡,难舍难分。二是家庭的过失。网瘾的孩子大多都是因为家庭和谐出现了问题,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爸妈关系紧张以及家庭爱的缺失,都为网瘾的形成提供了便利的空隙。三是社会的影响。这个社会是多彩的,到处充满了各色诱惑,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通过网络尝试着踏入社会,寻找别样的激情。他们在虚拟世界中通过角色扮演和等级提升,体验一种快速“自我强大”的历程,实现心理的诉求和角色的满足感。四是性格的导致。综合分析,性格因素是导致孩子迷恋网络的主要因素。特别那些内向型孩子,不善于沟通表达,往往把网络当做交流倾诉或者发泄的对象,而误入歧途,难以自拔。青春期孩子在三观形成的动荡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自主教育观念弱,自我调整修复能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迷失于网络陷阱。五是教育的偏颇。在追求分数的教育驱使下,一部分孩子必然被挡在了分数圈子之外,尝试不到学习的快乐,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假如没有及时发现和引导,就会转移视线和方向,本能让他们逃避当下的痛苦,寻找课堂之外的快乐,所以,能带来快乐和刺激的网络成为首选的第一答题卷。

  新时代是一个网络的时代,我们无法也不可能离开网络,包括孩子,那么,怎样才不被“网”所困,不让“络”成瘾?

  网瘾现象已经成为全人类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在中国,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也存在因网络迷失的少年。如何查杀孩子生命成长的“病毒”?好像没有成功的经验和模式。社会上的一些戒网学校和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标准不一,形式各异,有成功也有失败,社会和家长褒贬不一,有些甚至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我觉得,在感染“病毒”之后的查杀和修复十分重要,而筑牢染毒之前的“防火墙”更重要。不能亡羊补牢,而要未雨绸缪。一是要构建家庭教育的第一“防火墙”。父母要认识到网络安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父母要充当网络第一“防火墙”,一旦发现,马上进行“系统扫描”,及时干预,限制上网时间,填补业余时间,开发多种兴趣,贴身管教自己的孩子,安全有效的使用网络,从源头上防范网络。平时要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孩子养成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二是构建社会教育的“垃圾清理”机制,实现一键修复。韩国政府把防止儿童青少年“网络中毒”看做影响国家竞争力的社会问题,当做一项保护青少年的核心课题来抓,采取了多种措施,主导推动了“脱敏工程”,全国范围实施“青少年网络中毒预防清除政策”,成立了网络中毒预防中心,全力研究网络中毒的判定标准、副作用及咨询介入方法。并在全国开办了140多个心理咨询中心,建设了国办的“跳出网络”特训营,全程免费培训。三是发挥学校教育的“修复”功能,实现“电脑加速”。学校是正确引导学生网络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开设网络教育课程。老师要了解网络成瘾的危害,规范上网管理,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告诉学生网络成瘾和抽烟酗酒一样危害无穷;让学生全面了解互联网的利与弊,引导他们开展讨论,究竟如何正确对待互联网;鼓励孩子发展多方面兴趣,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社会他人接触,避免社会疏离症发生;经常开展心理疏导、理想信念、感恩励志教育,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实现机体的定期自动查杀和自我修复功能。

  戒治网瘾,重塑性格是一条漫长的路。

  如果发现孩子“系统异常”,家长要立即启动“全盘扫描”程序,展开“病毒查杀”,彻底“清理垃圾”,马上“修复漏洞”,实现“电脑加速”,还孩子生命健康成长的清爽“页面”和优良“主机”。

  

  作者与2015美国年度教师莎娜 皮普斯合影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临沂李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