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财经>理财>银行

权益类私募产品重获银行销售渠道

2014年11月06日 08:54:00 作者: 来源:现代快报
[摘要]因之前股市持续低迷,银行渠道曾一度停止代销私募产品。据悉,私募产品的认购门槛一般在100万元以上,但由于海通星石采取券商大集合的方式,产品认购门槛被降至10万元,目前该产品仅针对民生银行客户。

      [摘要]因之前股市持续低迷,银行渠道曾一度停止代销私募产品。但伴随行情转暖,权益类私募产品或重新被银行渠道接纳。

      因之前股市持续低迷,银行渠道曾一度停止代销私募产品。但伴随行情转暖,权益类私募产品或重新被银行渠道接纳。近日有消息称,民生银行在上周召开了“私募对接会”,邀请20家左右3-5年期业绩排名靠前的权益类私募在该公司平台上发行产品。由于具有强大的客户资源,银行渠道重新开闸对私募基金而言无疑是件大好事。但有私募人士表示,银行对合作的私募机构有严格的准入审核制度,只有上了“白名单”的私募机构的产品才会被销售。

      实习生 陆卓婧 现代快报记者 刘元媛

      南京已有银行卖权益类私募产品

      记者昨日从民生银行新街口支行了解到,目前该行在售的一款私募产品为海通海汇系列-星石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简称“海通星石”)。该产品成立于2013年5月29日,产品类型为券商集合理财,按产品投资策略划分为股票策略产品。其管理人是上海海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托管人为民生银行,而私募机构北京市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星石投资”)任该产品的研究顾问。

      据悉,私募产品的认购门槛一般在100万元以上,但由于海通星石采取券商大集合的方式,产品认购门槛被降至10万元,目前该产品仅针对民生银行客户。

      所谓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按照规模和认购起点可以分为大集合理财产品和小集合理财产品。大集合理财产品的特点是规模大,一般在5亿至10亿元,认购起点是5万至10万元;小集合理财产品的特点是规模小,灵活运作,一般几千万元就可运作,认购起点一般在100万元以上。

      投顾星石投资

      在业内颇有名气

      该产品的投顾星石投资在阳光私募业内也颇有名气。公司成立7年以来,目前旗下所有产品都是正收益,在漫漫熊途中也实现了年均超过10%的收益,最大回撤仅5.69%。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海通星石成立以来至今收益率超过10%。海通星石今年3季度运作报告显示,截至报告期末,产品整体仓位在2~3成,行业配置仍以中小盘股票为主。

      一位私募人士表示,星石投资的特点是产品波动小,风格比较稳健,在熊市中也能保证产品不出现较大幅度下跌。记者了解到,由于产品认购门槛不高,且星石投资过往业绩稳定,目前产品销售情况不错。但记者从一些国有大行理财经理处了解到,目前还没有类似权益类私募产品销售。

      私募垂涎银行渠道 但入选难

      在多年熊市中,一些银行代销的权益类私募产品曾出现亏损严重的情况,甚至发生了客户要求银行赔偿的事件。受此影响,2013年前后,几乎所有的银行只代销具有保底性质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而权益类私募产品则痛失银行这一重要的销售渠道。此后,券商、第三理财机构等迅速补位。但在多个销售渠道中,银行尤其被看重。

      记者采访南京多家私募机构了解到,目前产品销售上一方面靠自身,另外就是靠券商。“我们产品规模很小,认购的投资者主要都是老客户,券商介绍的也很少。”南京一家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如果可以从银行渠道销售产品,募集资金肯定容易多了,“但银行门槛也很高,不在"白名单"内的私募机构的产品也不会销售。”

      该负责人介绍,银行会对私募机构过往业绩进行考察,一些成立时间长、业绩持续稳定的私募机构才能进入“白名单”,不在名单内的私募机构的产品也不会进行销售。从南京地区私募机构情况来看,大多很难进入“白名单”。“一方面,目前业绩做得不错的私募大多成立时间短,没有3~5年的过往历史业绩可考察。而成立时间较长的私募机构,不少历史业绩不行,尤其在过去几年行情不好的时候产品亏得比较多。”上述私募人士表示,未来银行销售权益类私募产品应该是大势所趋,“只不过A股低迷时间太长了,银行在产品销售上偏保守,但未来私募产品主流销售能力还是在银行。关键是要有一波牛市行情。”

      另外有私募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资产管理规模较大的私募机构,更希望通过银行将产品卖给社保、企业等机构客户。如上市公司南京新百就曾购买王亚伟旗下的阳光私募产品。“过去私募产品主要卖给个人投资者,未来机构客户购买比例会逐渐增大。”该人士说道。

    (初审编辑:徐传文   责任编辑:张婷婷)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