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临沂
华夏古县 文化兰陵
2014年01月22日 11:59
作者:贾传龙 李桂东 姜建军
来源:大众网临沂站
兰陵,是山东最古老的建制县,楚国初设为兰陵县。兰陵名片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全国蔬菜产业十强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创汇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山东省放心菜工程基地县山东十大(农业)产业集群山东省县域经济十大高效农业聚集园区兰陵起源及历史沿革 兰陵,中国古代名邑,建县至今已有2270年的历史,据传由楚大夫屈原命名。
兰陵美酒—太白楼 
兰陵文化广场 
△美丽的镜湖 
△兰陵碑廊 
△现代农业示范园 □贾传龙 李桂东 姜建军
“兰陵”得名自屈原 兰陵,是山东最古老的建制县,楚国初设为兰陵县。史载,兰陵由战国时屈原命名,取王者香兰美名,寄托王道乐土理念,蕴涵圣地之意。恰如圣地之意,兰陵文人骚客辈出。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更是在《文心雕龙》中评价:“(战国)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刘勰认为,兰陵是当时中国文化两大高地之一。 兰陵,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县。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批准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2014年1月8日民政部印发了《关于同意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的批复》。有着110多万人口的兰陵县,将翻开新的一页,踏上新的征程。兰陵就如同一朵初开的兰花,在隆冬季节,散发出清淡优雅、沁人心脾的香。 曾为中国文化高地 中国地名研究所专家们一致认为:将苍山县恢复为兰陵县,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广大群众意愿,对弘扬兰陵历史文化,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兰陵是山东省境内最早设立的县,被誉为“山东第一县”。在中国历史上,兰陵曾是中国文化的高地,造字的仓颉、造律条的邱营出自兰陵,季文子、左丘明、匡衡、萧望之、鲍照、萧道成、何逊、兰陵笑笑生、王思玷也出于兰陵。后圣荀子更是两度出任兰陵令,著书立说300篇;大诗人李白也曾醉卧兰陵,留下了千古名篇《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文化浸润芝兰芬芳 苍山更名兰陵,是对兰陵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兰陵县实施品牌战略的历史选择。苍山县始于1947年,缘于纪念“苍山暴动”,历史厚度相对单薄,且多与外地地名出现重名、同音的问题。 更名兰陵后,不但避免了地名上的混淆,也极大提升了县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兰陵”不但是一张地域文化名片,也将成为国内外独树一帜的知名品牌。借助“兰陵”品牌,该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兰陵,有望成为鲁南苏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胜地。 为了推介“兰陵”这一地域文化标识,该县还先后开发了萧氏文化园、荀子庙、荀子文化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并相继举办了荀子思想现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全球萧氏宗亲会、王鼎钧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兰陵文化宣传推介活动。与山东大学联合成立了兰陵文化研究中心,与临沂大学联合成立了兰陵文化研究院,深入开展兰陵文化的挖掘研究宣传工作。 由于兰陵文化的影响,该县“兰陵”之名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单位、企业与建筑实体的命名之中,如兰陵路、兰陵文化中心、兰陵文化广场、兰陵湿地公园、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兰陵美酒集团、兰陵石膏集团等,可以说“兰陵”元素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县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兰陵名片 中国蔬菜之乡 中国大蒜之乡 中国牛蒡之乡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 全国蔬菜产业十强县 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 全国创汇菜生产示范基地县 山东省放心菜工程基地县 山东十大(农业)产业集群 山东省县域经济十大高效农业聚集园区
兰陵起源及历史沿革 兰陵,中国古代名邑,建县至今已有2270年的历史,据传由楚大夫屈原命名。“兰”为圣王之香,陵为高地,有圣地寓意。春秋时,鲁国在此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始设立兰陵县,后圣荀子两任兰陵令。汉、三国时属魏徐州东海郡。西晋初沿袭旧制,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晋惠帝置兰陵郡,属徐州。十六国时期,设兰陵郡。北齐设兰陵郡,治所在今峄城。隋代属彭城郡。唐复置兰陵县。“诗仙”李白游历兰陵,留下千古传诵的名诗《客中行》。1265年元撤兰陵县。明清两代兰陵属沂州府兰山县,一直是沂州西南重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党两设兰陵县。1953年7月,兰陵县撤销,原辖区划归苍山县。1984年原治所设兰陵镇。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批准,2014年1月8日民政部同意并批复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
(初审编辑:庄红 责任编辑:王目光)
|
|
|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合作热线:0539-3100789-8001 合作邮箱:lydzwhz@163.com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