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美酒—太白楼
兰陵文化广场
△美丽的镜湖
△兰陵碑廊
△现代农业示范园
□贾传龙 李桂东 姜建军
“兰陵”得名自屈原
兰陵,是山东最古老的建制县,楚国初设为兰陵县。史载,兰陵由战国时屈原命名,取王者香兰美名,寄托王道乐土理念,蕴涵圣地之意。恰如圣地之意,兰陵文人骚客辈出。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更是在《文心雕龙》中评价:“(战国)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刘勰认为,兰陵是当时中国文化两大高地之一。
兰陵,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县。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批准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2014年1月8日民政部印发了《关于同意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的批复》。有着110多万人口的兰陵县,将翻开新的一页,踏上新的征程。兰陵就如同一朵初开的兰花,在隆冬季节,散发出清淡优雅、沁人心脾的香。
曾为中国文化高地
中国地名研究所专家们一致认为:将苍山县恢复为兰陵县,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广大群众意愿,对弘扬兰陵历史文化,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兰陵是山东省境内最早设立的县,被誉为“山东第一县”。在中国历史上,兰陵曾是中国文化的高地,造字的仓颉、造律条的邱营出自兰陵,季文子、左丘明、匡衡、萧望之、鲍照、萧道成、何逊、兰陵笑笑生、王思玷也出于兰陵。后圣荀子更是两度出任兰陵令,著书立说300篇;大诗人李白也曾醉卧兰陵,留下了千古名篇《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文化浸润芝兰芬芳
苍山更名兰陵,是对兰陵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兰陵县实施品牌战略的历史选择。苍山县始于1947年,缘于纪念“苍山暴动”,历史厚度相对单薄,且多与外地地名出现重名、同音的问题。
更名兰陵后,不但避免了地名上的混淆,也极大提升了县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兰陵”不但是一张地域文化名片,也将成为国内外独树一帜的知名品牌。借助“兰陵”品牌,该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兰陵,有望成为鲁南苏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胜地。
为了推介“兰陵”这一地域文化标识,该县还先后开发了萧氏文化园、荀子庙、荀子文化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并相继举办了荀子思想现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全球萧氏宗亲会、王鼎钧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兰陵文化宣传推介活动。与山东大学联合成立了兰陵文化研究中心,与临沂大学联合成立了兰陵文化研究院,深入开展兰陵文化的挖掘研究宣传工作。
由于兰陵文化的影响,该县“兰陵”之名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单位、企业与建筑实体的命名之中,如兰陵路、兰陵文化中心、兰陵文化广场、兰陵湿地公园、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兰陵美酒集团、兰陵石膏集团等,可以说“兰陵”元素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县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兰陵名片
中国蔬菜之乡
中国大蒜之乡
中国牛蒡之乡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
全国蔬菜产业十强县
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
全国创汇菜生产示范基地县
山东省放心菜工程基地县
山东十大(农业)产业集群
山东省县域经济十大高效农业聚集园区
兰陵起源及历史沿革
兰陵,中国古代名邑,建县至今已有2270年的历史,据传由楚大夫屈原命名。“兰”为圣王之香,陵为高地,有圣地寓意。春秋时,鲁国在此设次室邑。战国时,楚国始设立兰陵县,后圣荀子两任兰陵令。汉、三国时属魏徐州东海郡。西晋初沿袭旧制,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晋惠帝置兰陵郡,属徐州。十六国时期,设兰陵郡。北齐设兰陵郡,治所在今峄城。隋代属彭城郡。唐复置兰陵县。“诗仙”李白游历兰陵,留下千古传诵的名诗《客中行》。1265年元撤兰陵县。明清两代兰陵属沂州府兰山县,一直是沂州西南重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党两设兰陵县。1953年7月,兰陵县撤销,原辖区划归苍山县。1984年原治所设兰陵镇。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批准,2014年1月8日民政部同意并批复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