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敢当时评

治垃圾短信要抓住信息保护“源头”

2014年11月06日 10:11:00 作者:杨涛 来源:广州日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可能成为“财富”,也可能变成“垃圾”,在我们逐渐转向消费者主权社会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推动客户利益导向的商业模式创新。总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可能成为“财富”,也可能变成“垃圾”,在我们逐渐转向消费者主权社会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推动客户利益导向的商业模式创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可能成为“财富”,也可能变成“垃圾”,在我们逐渐转向消费者主权社会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推动客户利益导向的商业模式创新。

      日前,工信部发布《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开始向长期困扰普通消费者的垃圾短信“开刀”。对于这份“姗姗来迟”的政策规则,作为普通消费者来说应该都“拍手称快”。

      当然,对于新规的细节如何真正落实,各方还有一些争议的地方,如在执行“未经同意不得发”的规则时,怎样避免某些机构或个人,继续用首次发送商业短信的方式来“骚扰”消费者等。但是总体来看,政府介入干预符合信息时代的消费者保护需求,也是各国政府通常应承担的职责。

      我们看到,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也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引起类似垃圾短信的“副产品”。就全球来看,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案完善后,许多国家在治理垃圾短信时就有了明确依据,在相关立法中不仅明晰了各类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还对违法行为确定了高额罚款、获刑入罪等明确的处罚手段。例如,面对日益严峻的垃圾短信现象,英国在2003年就专门立法将商业垃圾信息视为一种犯罪。

      由此来看,垃圾短信的背后反映的首先是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问题,正是因为在我国长期以来对此重视不足,因此才导致消费者的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被商业机构掌握甚至贩卖。所以,要解决垃圾短信问题,更重要的是从信息保护进行“源头治理”。

      同时,国外经验也表明,只有加大惩罚力度,才会形成对垃圾短信“人人喊打”的氛围。这就需要从法律层面,而不仅是部门规章和意见的层面,加以规范和约束。例如,在我国的垃圾短信治理中,由于短信业务规模与三大运营商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它们能否真正承担责任和落实新规,许多人还存有疑虑。同样在发达经济体中,运营商之所以相对做得好些,除了文化理念和自律约束之外,更是因为其对信息和隐私越来越严格保护的制度环境所致。

      此外,对于治理垃圾短信除了“关偏门”之外,也要考虑如何“开正门”。从本质上看,垃圾短信多数还是推销产品或服务的商业信息。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化手段传递信息,而不直接接触。一方面,许多企业都有开拓市场、扩大影响的广告需求,因此把发送商业短信作为低成本、高回报的广告方式。实际上,类似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介已经在深刻改变着商业信息传递渠道。对此,政府可以进一步推动各类新兴媒介的创新与发展,在规范前提下开拓更多的商业信息传递渠道,从而为企业和客户创造更有效地信息对接途径。另一方面,还可以尝试使部分商业短信的利益链条中加入消费者,比如愿意接受商业短信的个人可以享受某种回报或服务折扣等,由此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总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可能成为“财富”,也可能变成“垃圾”,在我们逐渐转向消费者主权社会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推动客户利益导向的商业模式创新。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李洪鹏)
新闻热线:0539-7037770 新闻邮箱:lydzwxw@163.com
合作热线:0539-3100789-8001 合作邮箱:lydzwhz@163.com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