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洪鹏
一一由金华市民滕先生扶人义举获赞想到的
本月初,金华市民滕先生街头扶人被冤枉的事,让很多人不由想起10多年前的彭宇案,也有人感叹难道又遭遇了小品《扶不扶》的现实版?所幸,事情没有向着大家担心的方向发展。
9月2日,金华市民滕先生骑车赶路,听见身后有人骑车摔倒,停车将对方扶起。倒地受伤的男子开始还道谢,听人说自己是被滕先生撞的,立刻转变话锋,还报了警。经民警调查取证,路边的视频监控还了滕先生清白。之后,滕先生将此事诉诸法律,法院受理后进行庭前调解。调解结果是,受伤男子家人以口头形式道歉,并将登报道歉的费用捐给红十字会,双方握手言和。
尽管这件好人好事中途生出一些“枝节”,但事后反观,正气始终没有缺席。滕先生停车扶人是正义之举,遇事找法是正当途经,民警全力调查取证是履职尽责,双方达成谅解、捐出款项是基于正知正见。曾经让滕先生“心情就像过山车”、让旁观者表示“有些心寒”的插曲,并没有冲淡危急时刻伸手相助的正气歌。
通过网络传播后,滕先生的义举赢得了全国网友的支持和点赞。这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金华“信义和美”的城市中精神添加了新的注脚。以事实为依据,是为信;以道德为评判,是为义;互谅互让、干戈化玉帛,不正是一幅和美的画面吗?
我们坚信,一种精神之所以能练成全民的价值追求,必定经历经历了历史沉淀、拥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远的不说,最近几年,金华“一城五人感动中国”,获市级以上见义勇为称号或记功者就有140多人,见诸媒体或群众口口相传的好人好事更是难以细数。在这片道德高地上,每个人都能受到美德的熏染,每一个义举都能找到背后的精神逻辑。
我们也坚信,对一种精神的认同和坚守,必定根植于口心、付诸于行动。从城南桥头纵身一跃的孟祥斌,到面对持刀歹徒紧抱不放的幼儿园园长喻阳春,再到一个个在危难面前赴汤蹈火甚至付出生命的英雄,谁曾计算过成本、谁细细分析过后果?几年前,笔者曾亲眼目睹并用相机记录下动人幕:一男子在市区街头病情发作跌倒在地,路人纷纷上前,有序施救,丝毫没耽搁。此次扶人事件,视频中的滕先生,行动十分迅速,丝毫没有思考停顿。这或许就是“义无反顾”。
回顾滕先生这次经历,科技手段和法律武器为他正名提供了很大帮助。但关乎精神的事,最终还在于内心的信守。最令我们欣慰的是,谈及以后是否还会主动帮助别人,滕先生毫不犹豫地说:“我还会去做!”
插曲终会停歇,一个个充满正气的音符汇入主旋律,这首正气歌必定会越鸣越响亮。(黄晓华)
返回临沂大众网首页>>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洪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