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公筷可减少幽门螺旋杆菌传播

2016-07-11 16:36:00 来源: 中国妇女报 作者: 杨娜

  生活中,我们身边胃疼、胃不舒服的人很多,数据显示,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约50%的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有关,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把幽门螺旋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在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平均感染率约为55%,几乎每两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专家指出,幽门螺旋杆菌经口传播,结婚3年以上的夫妻,一方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则另一方有80%、孩子有60%的可能也是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专家提醒,中国人吃饭时习惯在一个菜盘里夹菜,不使用公勺、公筷,比起西方国家使用刀叉盘的分餐制,更容易互相传染幽门螺旋杆菌。但大家也无需谈“幽”色变,建议生活中要尽量养成用公勺公筷的习惯,避免接吻、口对口喂食等行为,夏季尤其要注意少喝生水、少吃生食,尽量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杨娜

  你听说过幽门螺旋杆菌吗?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它定为Ⅰ类致癌原,幽门螺旋杆菌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中国幽门螺旋杆菌平均感染率约为55%,几乎每两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说不准你就是那个“携菌者”呢!

  近日,北京和睦家医院医生郭坦坦在自己的微博中上传了一段有关幽门螺旋杆菌的视频,引起了公众对“幽菌”的广泛关注。郭坦坦说,许多人在体检后,发现“幽菌”呈阳性,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造成消化道溃疡、消化不良,甚至导致胃癌,而且是可经过“口—口”传染的细菌,很多感染上幽门螺旋杆菌的人开始害怕会不会传染给家人?将来会不会得胃癌?很多人甚至到医生那里要求把“幽菌”杀死。

  “幽菌”非益菌,约50%的胃癌与其有关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是唯一能在我们胃里“强酸+消化酶”环境中长期生存的细菌,堪称胃里的“战斗菌”,但此“菌”非友菌,它分泌的尿素酶等物质可影响胃酸分泌,破坏胃黏膜屏障,造成消化道溃疡、消化道不适、消化不良,甚至胃癌,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约50%的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有关。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有效降低39%的胃癌风险。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与经济情况、文化水平、居住条件、职业、水源等都有关。一般发展中国家感染率多于发达国家,农村多于城市,文化程度低人群多于文化程度高人群,以池塘水、井水为水源地区的人群多于自来水地区人群。

  中国一直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很高的国家,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旋杆菌学组的调查表明,中国幽门螺旋杆菌平均感染率大约为55%,几乎每两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其中甘肃最高(84%),广东最低(42%),北京与上海处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接触幽门螺旋杆菌的机会也大大增多,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也随之提高。20岁至40岁人群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概率为45.4%至63.6%,70岁以上可高达78.9%。

  虽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但是只有很少的人会发展为胃癌,郭坦坦指出,大家无需谈“幽”色变。早在1994年,世界癌症组织就明确提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的头号致癌因素,但其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之外,胃癌的发生还包括遗传、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因此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癌之间虽有明确关系,但并没有必然性。

  中餐习惯大家同吃一盘菜,交叉感染易致“幽菌”传播

  都说幽门螺旋杆菌是“吃下去的细菌”,主要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现代家庭中往往是家里有一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其家属、孩子也会感染。像结婚3年以上的夫妻,一方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则另一方有80%、孩子有60%也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阳性。

  郭坦坦介绍说,由于中国人用筷子吃饭,且不习惯用公筷和公勺,多人的筷子和汤勺在同一个菜盘和汤碗里进出,互相夹菜,很容易有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机会;而在欧洲,无论是在饭馆,还是在家里吃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碟子和刀叉,实行分餐制,大大减少了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概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胡伏莲教授还提醒说,有的父母为表达对小孩子的亲近喜爱之意,有时会嘴对嘴地“亲亲”。甚至有些老人在给婴幼儿喂食时,喜欢先把食物嚼碎了再喂给孩子,或在喂食前先尝一口试试温度,有些家长还会跟孩子用同一套餐具吃饭。这些不良习惯都应该摒弃,否则很可能将大人口腔内、肠胃里的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给孩子。

  此外,常吃刺激性食物或未熟透的肉类,情侣间深度接吻等这些行为,也有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畅通无阻。胡伏莲提醒,无论是家里家外,在多人共同进餐时,建议家庭要尽量养成使用公勺和公筷的良好卫生习惯,避免接吻、口对口喂食等行为,夏季尤其要注意少喝生水、少吃生食(如凉拌菜、七分熟肉)等,都能有效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

  四种方式可查是否感染“幽菌”

  北京和睦家医院全科医生王惠民介绍,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检查:

  1.血液检查。查幽门螺旋杆菌的抗体。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从来没检查过幽门螺旋杆菌的人,简便易行。由于被感染过经治疗的患者其抗体可能在一两年内都会是阳性。如果抗体检测是阳性,代表病人曾经被感染过,但不一定说明病人现在还有感染。所以这个检查如果是阴性,可以排除病人被感染;但如果是阳性,需要做更多的检查来确认现阶段有无感染。

  2.大便检查。大便检查比血液检查相对麻烦些,但准确度要比血液检查高,如果大便显示阳性,代表有活动性感染,胃里有幽门螺旋杆菌。

  3.吹气检查。这种检测方法是利用幽门螺旋杆菌会分解尿素,释放二氧化碳的原理。当病人喝了带有碳-13或碳-14的尿素后吹气,如果可以侦测到带有碳13或14的二氧化碳,那也代表有感染。一般体检时都采用这种方法检查幽门螺旋杆菌,准确度相当高,但需要事先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在之前一段时间内没有服用过抗菌素、抗胃酸的药,且病人要空腹检查。

  碳-14吹气试验的放射性虽然非常微量,不会对人体有危害,但还是最好不用于孕妇和儿童。碳-13吹气试验没有任何放射性,可用于孕妇和儿童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4.做胃镜时活检。消化科大夫可以在用胃镜检查胃黏膜的同时,把有发炎或溃疡的组织取出极小部分在显微镜下观察,或送去做培养,看看有无幽门螺旋杆菌。这对病人来讲是有侵入性的检查,适合有需要做胃镜的病人。

  “幽菌”阳性者,清不清“菌”要区别对待

  经过检查,确诊幽门螺旋杆菌是阳性,就代表一定有问题吗?是否需要将“幽菌”根除掉呢?

  王惠民认为,有没有问题要看每个人的具体情况。

  首先,用什么方式检查很重要。如果是抽血检查结果呈阳性,只能说明你曾经感染过这个细菌,但无法确认你身体内是否还有它,要确诊的话还需要做其他检查,如验大便或做碳-13的吹气测验。

  其次,要看病人有没有不适症状。如果病人小于50岁、没有什么症状,也没有任何胃癌家族史,即使确诊“幽菌”是阳性,那也不是什么问题,这种病人可能长期都有这个细菌在胃里面。

  如果病人已经有症状了,像消化不良,饭后常觉得胃疼、胀,容易饱,上腹部有灼热感,那么“幽菌”阳性的结果就应该警惕了。由于90%的胃溃疡都跟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有关,对这些病人医生往往会建议根除“幽菌”。

  对于年龄超过50岁的病人,如果有类似胃肠症状,或还伴随有体重减轻,大便颜色便黑,贫血,或有胃癌的家族史,不管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如何,都建议要做胃镜检查。

  郭坦坦也认为,一旦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后,除非这种细菌对你造成了真正的损害,比如,你真的被查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人群,或有严重胃炎,或有胃癌家族史,建议这几类人群把“幽菌”杀死;如果没有以上个人病史或家族病史,不用立即把“幽菌”杀死,建议在集体进餐时,尽量用公勺公筷,杜绝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定期体检,身体不适时要随时看医生。

  有些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家长会担心,自己会不会把“幽菌”传染给孩子?专家建议,如果孩子反复出现上腹部或脐周部疼痛,尤其是连续3个月或3个月以上时间内,至少有3次不连续的腹痛发生,而且有食欲不振、嗝气、消瘦、乏力、经常呕吐、黑色柏油样便等症状时,在排除了上呼吸道感染、肝胆疾病、肠梗阻、心肌炎、饮食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消化道症状外,应尽早到医院做胃镜检查。

  如果不能做胃镜检查,患儿应尽早行吹气或大便幽门螺旋杆菌快速检测等检查,看是否有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的胃炎、消化道溃疡等而导致的腹痛,尽量早诊断,早治疗。专家表示,目前年轻人患胃癌比率呈现上升趋势,可能与患者在婴幼儿或儿童期就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有关。

  四联疗法可根除“幽菌”,首次除“幽”成功率是关键

  2015年,日本京都举办的幽门螺旋杆菌胃炎全球共识会议正式将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炎定义为传染性疾病,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是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不良的一线治疗。

  据2012年发布的我国第四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显示,如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同时伴有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胃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尽早用14天“四联疗法”根除治疗,有效预防胃癌和消化性溃疡等重大疾病的发生。

  所谓的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通常10~14天为一个疗程。目前,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已成医学界共识。质子泵抑制剂的作用是防胃酸分泌、抗溃疡;铋剂是一种黏膜保护剂,可促进溃疡黏膜再生和溃疡愈合,抑制幽门螺旋杆菌;在四联疗法中常用的抗生素有6种: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四环素和呋喃唑酮。

  临床上,还需要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即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是否有基础病、合并用药情况、是否过敏等情况后,方可进行治疗。

  专家强调,在根除治疗过程中,首次成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尤为重要。患者若未按医生要求完成疗程、不定时服药、减少药量等,均可导致根除治疗失败。如果首次根除不成功,由于抗生素耐药的原因,再次根除的成功率将大大降低。所以,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一定要选择最有效的根除方案,尽可能确保首次根除成功,严格禁止给予单一抗生素蜻蜓点水式的用药。

  到底怎样才算“幽门螺旋杆菌首次根除成功”呢?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旋杆菌学组副组长陆红教授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中断所有用药至少四周以后,复查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才算是真正根除成功。一旦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再度复发的概率极低,台湾的研究显示,一般再感染率仅在1%左右。

  除了四联疗法,近些年科学家们一直没有放弃寻找防“幽”新方法。2015年,国际重要医学期刊《柳叶刀》官网上,刊发了第三军医大学药学系教授邹全明与国内学者合作完成的口服幽门螺旋杆菌疫苗Ⅲ期临床研究成果论文。研究显示,在未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儿童当中,口服重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是“有效的、安全的、有免疫原性的”,可以显著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发生率,但仍需较长时间,才能够确认该疫苗对幽门螺旋杆菌所导致的相关疾病的免疫能力。不管怎样,就像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所说“该口服疫苗的成功研制,向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所致胃癌迈进了重要一步。”更让人们在未来阻击幽门螺旋杆菌的战斗中有了更多的新希望。

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高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