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取暖神器”给老人孩子用一定要谨慎 小心!冬天低温也能烫伤

2022-01-05 15:00:09 来源: 武汉晚报 作者: 王琦
play

  这两天阴雨天气,不少小伙伴已经是白天暖宝宝傍身,晚上电热毯护体,家长们也怕孩子受冻,除了把孩子里三层、外三层地裹起来,也用起了各种“取暖神器”。不过,“神器”们虽能带来温暖舒适,可是一旦使用不当,很可能让娃“很受伤”。

  “鸡贼”的低温烫伤

  很多人可能疑惑,低温也会烫伤?要知道,低温烫伤可比普通烧烫伤“鸡贼”多了!

  普通烧烫伤,通常是在高温气体、火焰、开水等接触下造成的创伤。这种创伤通常显而易见,往往也是“立竿见影”,立马疼痛,立马起泡,立马尖叫,容易让人察觉和躲避。

  而相较于这类明显的高温烫伤,低温烫伤则显得悄无声息,有点类似“温水煮青蛙”,是指50℃左右的温度在人体局部作用时间过长,使热力慢慢渗透进皮下软组织而引起的烫伤,而且,低温烫伤的皮肤表面往往看着不太严重。

  发生初期,触及到的只是人体的表皮,如果及时撤离热原,损伤完全可控。但如果对温度产生适应性,就很难及时察觉,从而导致热量渗透进入更深层的组织,造成烫伤加重。婴幼儿、老年人、瘫痪病人或醉酒者,往往因感觉反应较迟钝,成为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

  50℃的温度持续接触5秒人就会感受到不舒服,随着时间延长,对皮肤的伤害程度加大。

  低温烫伤44℃就够了

  实际上,温度只要达到44℃持续6小时,就可以造成皮肤的损伤。

  44℃是什么概念?距离我们多远?

  市面上常见的几款取暖设备,能达到的温度各不相同,但整体上,实际使用的平均温度都在40-50℃之间,处于低温烫伤的“高发范围”!

  千万不要以为“觉得烫了躲开就好”,等感觉出来的时候,可能已经形成烫伤了!尽管这类烫伤的创面面积看上去较小,早期大多只是红肿、水泡、发白,但实际可能损伤深至皮下组织、肌肉等。所以,相较于高温烫伤,低温烫伤往往伤口较深,愈合更困难,常常几个月都难以痊愈,有些甚至需要手术切除坏死组织。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接触热源的时间,时间越长,皮肤受损程度越重。这种特殊的烫伤还很容易被忽视。家长们一定要谨慎再谨慎,防患于未然。

  一般来说,这5类人群格外容易发生低温烫伤,在使用取暖设备的时候,更要提高警惕:末梢神经敏感度下降的老年人;肢端感觉不够灵敏的糖尿病、中风后遗症患者;神经发育不完全,表达能力差的婴幼儿;在室外冻到手脚麻木,到室内立刻拿热源取暖的人;最后还有大量饮酒的人。

  烫伤了立刻进行“冷处理”

  烫伤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接触时的最高温度和接触时间!当长时间使用取暖设备,发现皮肤已经发红、肿胀、脱皮或出现水泡了,则意味着已经发生了低温烫伤,此时应立即进行“冷处理”,利用现场条件迅速开启“冲、脱、泡、盖、送”五大急救步骤。

  一冲:当孩子发生烫伤事故时,要尽快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处至少20分钟以上,以降低皮肤表面的热度,减少对皮肤的进一步损伤。

  二脱:充分的冲洗和浸泡后,在冷水中小心移去衣物。如果伤口与衣物粘在一起,要小心剪开,避免强撕。

  三泡:疼痛明显的,可持续在冷水中浸泡10-30分钟,用于缓解疼痛。

  四盖:用无菌纱布轻轻盖住患处,如果没有纱布,可用清洁干燥的毛巾代替。切记不要用有毛状、絮状的物品覆盖,避免与伤口粘连。

  五送:赶紧送医院医治!再次强调:不要私自涂抹任何物品,交给医生!

  总之,低温烫伤后记住这两点:脱离热源,迅速降温。降温记住凉水就好,不要用冰块,容易把皮肤冻伤,更不要私自涂抹任何东西。尤其提醒老鼠油、酱油、牙膏、红药水、紫药水等偏方,千万千万不要涂!

初审编辑:李静

责任编辑:孙贵坤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