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长者休息 (制作奖“地铁清洁工爱心椅”)
助长辈劳作(优秀奖“搓衣凳”)
供长辈歇脚(优秀奖“厨房椅”)
原标题:为“坐”设计 关注身边“长者”
2014年1月10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数百把形态各异的椅子、沙发、坐墩、板凳等如期亮相,各方的观展者带着他们对坐具设计的无比好奇心到来,希望从中品尝到设计的无穷滋味,发掘生活方式的无限遐想。
展示
“60把椅子”部分设计师作品
坐具设计首度集体聚焦“长者”
吸引观者前往的是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第6届“为坐而设计”大奖赛和“60把椅子”国际知名设计师作品邀请展,让观者肃然起敬的是此次展览的主题“坐与长者”。就北京青年报《广厦时代》观察,或许是因为有了这个既定的主题,此次众多坐具作品呈现出比以往历届竞赛更加温情的一面。
长辈与儿孙促膝交谈的组合座椅,为地铁清洁工设计的便携坐墩,给卖菜翁设计的带钱匣的并可背起就走的板凳,很多坐具设计,包含着作者对亲情、友情及关爱的诠释。
尽管评委们从创意、工艺、选材、完成度等多角度进行评审,且对奖项花落谁家存在分歧,但具有情感因素的判断标准对最终奖项的评出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将心目中长者的需求充分表达,在观念上打动人,造型及工艺上有水准。
有爱的设计从生活中来
谈到“坐与长者”命题,本次展览主要策展人、央美第九工作室教授江黎表示,希望本次坐具设计呈现出更脚踏实地的一面,引导设计师们有一个明确目标,并纳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于作品中。对此,策展人之一李永玲认为,设计不应该是冰冷的,有爱的设计会有未来。作为一个竞赛,主题的明确更容易激发出设计师的深入思考,找到人与家具更贴切的关系。
命题明确才有碰撞。“为坐而设计”多年的忠实评委、清华美院教授石振宇表示,设计纳入社会需求,作品就不再是简单的物品,而传达出基于现实环境的更多思考,这让设计更有意义。“清庭”创办人兼创意总监石大宇认为,设计椅子是给人坐的,作为评委会计较其“怎么坐”,但此次很多作品直接表述椅子与长者的关系,比如用“千层底”功法制造一把带有回忆和温情的椅子,令人印象深刻。
同时,“长者”这一命题令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放大并有趣,评委之一的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沃克·阿布斯认为,东西方对长辈与儿孙的相处之道有明显不同,比如金奖作品“授与哺”,由一大两小能分能和的椅子构成,互为不可分割的部分,其诠释的中国家庭长辈与孙辈之间的亲情,令沃克·阿布斯感觉“很新鲜”。
设计接地气 少些“自我陶醉”
设计群体的碰撞对大众日常生活到底具有什么意义?好设计怎么走进生活?“好设计不缺,落地的好设计却不多。”评委之一的澳珀家具首席设计师朱小杰在回答北青报《广厦时代》记者提问时直言,“好的竞赛和展览会对设计形成推动,而设计师们该思考从作品到产品之间诸多环节的问题。”
同样的,面对上述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回答。日本著名设计师黑川雅之为本次竞赛捐赠的产品似乎能够带给设计师更多启发。黑川雅之这样解释这件软包靠背座椅的设计路径:“日本从中国唐代才知道‘椅子’,在榻榻米上席地而坐,之后有了‘坐垫’文化,家具开始向立体化发展,捐赠的靠背椅正是从坐垫立体化而来,带有典型日本生活特征。
设计接地气并非易事。“很多家具设计是不接地气的,空有一个或炫酷或自我陶醉的外表。”此次竞赛活动的一位赞助商如是说。当被问及对本次参赛坐具的感觉时,他表示,从命题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启发年轻设计师产生一些对人和生活的观察思考。“同时从为市场挖掘设计人才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设计师关照工艺、成本、市场需求等等,在设计之外多做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