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9

通讯员qq群:9719066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主页 > 临沂大众网 > 新闻聚焦 >

临沂九旬老人编织柳筐自力更生 感动众网友

2012-04-17 07:55 作者:王健 来源:大众网-鲁南商报
一位92岁的老人,用小推车推着古老的柳筐赶集,风雨无阻。有网友将老人推车照片发到微博上,片中老人沉重地推车的瘦弱身影,感动了众多微博网友,很多人这样写道,“看到如此编织的老人,你我的围脖怎么织下去。”

      老人正在编提篮。
      一位92岁的老人,用小推车推着古老的柳筐赶集,风雨无阻。有网友将老人推车照片发到微博上,片中老人沉重地推车的瘦弱身影,感动了众多微博网友,很多人这样写道,“看到如此编织的老人,你我的围脖怎么织下去。”
    家里经济拮据 老人重操父业
      老人叫刘继志,年轻时对父亲的柳编并不感冒。“父亲编了一辈子的提篮,就是用来换口饭吃。”老人说,可如今老人受生活所困,重新拿起柳编,开始像父亲一样“换口饭吃”,而且还比他的父辈更坚决,在困难的环境下,他已将编筐、赶集当做了生活。
      刘继志的家在河东区汤河镇禹屋村,屋顶是茅草铺成的,墙是泥坯的,坑坑洼洼的地面也是泥的,下雨时,雨水都会漫进来。在邻居家的水泥房之间,他的房子显得格外的扎眼。“房子还是在村里生产队的时候盖的。”他说。
      刘继志的手指很长,双手粗糙得像老松树皮,手掌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左手拇指还贴着创可贴,显然是在编筐时被柳条划破的。
      可就是这样的一双手,在以前可是写字的。刘继志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由于是家中独子,年轻时,刘继志想去参加八路军,母亲在家哭了好几天。部队念及他是家中独子,也不让他上前线,给他安排在后方帮忙。
      解放后,刘继志还给生产队当做会计,村里人的工分都需要他来记录。“以前手很好,一直在写字,没想到老了,干了这活后,就开始磨手了。”刘继志说。
      家里条件不好,刘继志就开始重操父业,开始编筐、编提篮,年轻时,他曾经认为他父亲编提篮没有用,没想到自己老了,也走上了这条路。老人沉默良久,告诉记者,他编的比父亲那时候编的还要好。
    筐即使卖不掉 也是逢集必赶
      老人有个小推车,那是当年在生产队时,他花50元钱买下的。对5天要赶3个集的他来说,小推车成了他必不可少的装备。
      如今,有了塑料袋等这些替代物后,真正需求提篮的已经不多了,除了传统婚礼需求一点外,平时基本上没人愿意要,有时候老人赶6个集也卖不出去一个。
      但老人却不这样想,他将卖不出去的原因归结于价格和他不会吆喝上。老人选择了坚持,每当逢集的时候,他还是会推着装满筐的小推车去赶集,有时候最远要走3公里。家人为了老人的健康考虑劝他不要出去,可老人还是坚持逢集必赶。
      2010年,老人在一次赶集中,好不容易卖出去几个提篮,一共卖了70元钱,放在口袋里,没想到被人给偷走了,老人心疼得好几天没有吃进去饭。
      刘继志的家人告诉记者,老人非常节俭,只吃素,不吃荤,他每次都是赶完集再回家吃饭,根本不舍得在集上买东西吃。
      老人还告诉记者,他越来越看不懂现在这个社会了,有的人编的提篮偷工减料,所以提篮会很轻,但他怕被别人骂,因此都是用实打实的材料,可还会被人埋怨嫌筐太沉。
    照片传微博 众网友欲献爱心
      4月10日,微博网友王冲将200元钱送到了老人手里,并且还受微博网友所托,买了老人7个提篮。看到这么多钱,老人显得很紧张,他不停地说:“我也不会算,给的钱太多了,我去找别人算算,多的钱给你退回来。”老人的话让王冲深深地感动,最后还是王冲执意把钱塞到老人手中。
      王冲是最早发现老人的,他告诉记者,在第一次看到老人时,他心想,年纪这么大的老人还推着车子赶集,背后肯定有故事,王冲又想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就决定让更多的人知道老人。
      3月31日,王冲赶集的途中第一次见到老人,当时已经中午11时左右了,按照农村人的说法,赶集要趁早,老人年龄比较大,再加上推着这么大的车子,肯定走不快,王冲想想便觉得心酸,但由于王冲还有急事,便匆匆地走了。
      4月5日,王冲又遇到了老人,这次他将老人推车的身影拍了下来,从村里人口中了解到了老人的身世,便发到了微博上。没想到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转发次数就达到35次,很多人表示想帮助这个老人。
    挣块钱不易 但心里舒坦高兴
      微博网友李刚从老人手里买了4个提篮,他感到老人很细心,为了防止扎手,老人还特意在每个接口处用绳缠好。
      “老人的手艺很不错,这样的柳编已经越来越少了,老人的柳编可以当做工艺品收藏。”李刚说。
      “刘继志老人已经把赶集当做生活的一部分,不让他赶集他感觉不自在,以为是让他休息。”王冲说,像刘继志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他们家庭确实有难言之隐,但是又不愿意纯粹接受别人的捐赠。同时,他希望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让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能得到保障。
      刘继志的家人也认为老人的脾气“倔”,不让他干活,他偏干,家里条件不好,老人也不愿意麻烦儿女,仍然要靠编柳编为营生。
      老人对记者说:“我过得是苦,挣来的每一块钱都不容易。可我心里是舒坦的,我高兴啊!”
      本报记者 王健

    (责任编辑:李龙)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临沂新闻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