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纪委省监委驻莒南县岭泉镇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正当时 不辞长作岭泉人

2019-09-10 11:32: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王震坤
play
" />
  大众网·海报新闻临沂9月10日讯记者 王震坤 通讯员 王红娟 )四个月前,莒南县岭泉镇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常住居民”,他们勤勤恳恳、默默付出,任劳任怨、甘当黄牛。他们走田间、进农家,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紧密结合,帮助所驻村理思路、调结构、引资金、上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他们的名字,叫第一书记。省纪委省监委派驻岭泉镇的六位第一书记勇于担当,做脱贫致富的引路人、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做和谐稳定的维护人。

  用行动践行责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作为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如何把基层党建做强、做活,把村党支部的组织力、战斗力提上去,把民心聚起来,还需找准路子,牵对“牛鼻子”。

  到村任职后,第一书记们以身作则,当好党建工作的引路人,带动党员干部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带出铁的纪律;他们抓发展党员工作,目前,第一书记派驻村的刘徐岭村和房家岭村已推选4名党员发展对象,新活力的注入更好的改善了党员队伍结构;第一书记注重“三会一课”工作,使组织生活常态化,抓能力建设,使村党员干部队伍做到能力过硬,自觉做到遇事讲效果、想方法,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作为前柴沟村第一书记,张召河从办公用品的配备到支部班子的建设,事无巨细。他为村委配齐办公设备,给村“两委”干部重塑规矩,要求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进行决策和实施,张召河帮村子建成一个有队伍、有活动、有阵地、有制度、有保障的“五有”规范化支部。有了这支充满干劲儿的队伍,前柴沟村火热开展起了“三资清理”活动,有效盘活了集体限制和低效资产资源,为村级发展提供了助力。

  用脚步丈量民情。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村开展工作最重要的是访民声听民意,摸透情况才能抓住工作重点。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进入派驻村的第一项工作,第一书记们就开展了走访调研活动,充分利用饭前饭后、晚上的时间,带领村干部拜访老党员,走访困难户,和村民拉家常、问需求、看生活生产情况,详细了解村情民意。

  刘徐岭村的第一书记李磊在走访中了解到村里90岁的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宋连和目前身体原因代谢困难,无法进食,家庭条件也比较困难,积极联系县人民医院和镇卫生院,对宋连和老人提供医疗救助,经过医护人员细致的检查诊疗后,老人身体已无大碍,正在康复中。

  用实干担当使命。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脱贫攻坚,根本出路还是培育产业。因此,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第一要务”就是为帮扶村谋发展促增收,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了打赢这一仗,第一书记们千方百计找门路,使出浑身解数。

  紧紧围绕“精准”做文章,是不少第一书记开展帮扶工作的“法宝”。岭泉镇前柴沟村第一书记张召河通过对村里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特色传统产品等进行分析,与村民沟通、交流,积极争取后盾单位、包片及村“两委”干部的支持,决定从传统种植花生入手,打开前柴沟村发展产业的突破口,目前花生油销售公司正在运行中。岭泉镇淇岔河第一书记邵旭东到任后,根据淇岔河村的区位优势,明确了村子发展大棚种植的发展方向,提出让地生“金”、让“柴”变“金”、用“绿”引“金”的“三金”战术,并制定了“第一书记帮扶工作计划”。在他的带领下,现在淇岔河村已流转土地600亩,与县供销联社签订土地托管协议,依托奥瑞农机合作社,按照“统一设计、分类管理、农景结合”的原则开展大田托管项目。仅这两个产业项目就能给村集体带来接近15万元的收益。

  用情怀锤炼本领。

  有情怀有梦想,哪里都是青年干事的主战场。”这是陶占国的心声,也是许多年轻干部担任第一书记的初心。客观地说,第一书记都是组织上选拔的优秀干部,头上戴着“光环”,进村时有抱负、有心气,干部和群众的期待也很高。但是,基层是个“大熔炉”“大考场”,十分考验第一书记的心态和智慧。从机关到基层,从“城官”到“村官”,第一书记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到任以来,第一书记们视群众如亲人,用真心换真情。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从规范程序和制定制度入手,做到事事有回应,小意见马上整改,大问题集体协商,这让村民一下子增进了对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理解与信任。

  一批接着一批派,一棒接着一棒干。六位省纪委省监委派驻岭泉镇第一书记接过上任的接力棒,继续发扬担当奉献精神,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阔步向前。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雪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