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大众网记者 王金慧 通讯员 蔡雨蒙 临沂报道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与规范管理工作启动以来,兰陵县磨山镇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集成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保障和维护农户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管理“党建+”新机制,全方位赋能宅基地改革工作,加快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释放乡村振兴发展空间。
“党建+”制度建设:宅基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发挥党建引领和组织带动。磨山镇成立了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工作区书记、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成立宅基地改革工作专班,建立包村干部包保到村责任制,确立“党委主导、部门主责、村级主体”的工作机制和相关部门协同推进机制。构建起了“党委书记”揽大局,“社区书记”分担子,“村书记”抓细则,党员带头深入推进的“三级书记”齐抓共管的宅改新格局。
探索党建宣传新举措。在宅基地制度改革实施前期,磨山镇以“主题党日+”“农村党校”“蒲公英夜校”为载体,集聚党员干部智慧,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思想教育和宣传培训方面的优势,过“惠民政策宣讲”、微信群、村村响、流动车、横幅、彩页等多种形式,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讲形式,促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内容与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掀起改革热潮。
抓牢做实村级宅改工作。在村级宅改过程中,坚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党支部助推,凝聚党员先锋、村民代表、人民群众等力量,优先推选责任心高的党员担任宅改主管员、有担当的网格化管理员为监督员、有公仆情怀的群众代表为协管员,让宅改真正改到老百姓的“心坎里”。同时,各项工作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机制,严格遵守结果请示、批复、决议实施、资料整理归档等规范化工作流程,宅改工作实现了既领导有力又细致入微。
“党建+”机制探索:宅改工作不断创新
探索“党建+宅改方案+村规民约”新模式。针对部分农户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不了解、工作不配合等问题,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功能,主动承担改革任务、开展群众工作,通过制定村级宅基地制度改革方案和宅改元素融入村规民约的方式,激发群众参与宅改、研究宅改、破解宅改难题的内生动力。坚持“农村宅基地姓农”“群众的事群众办”,打足农户宅改意愿和底气;实现了由宅改初期村民的不配合到主动为村庄建设贡献力量的极大转变,推动了宅基地改革稳慎运行。
探索“党建+户有所居”新模式。在继续完善“一户一宅、限定面积”分配宅基地建房方式的同时,磨山镇根据村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主动探索集中统建、多户联建等方式保障农户住房需求。磨山西村、磨山东村、河西村通过党建凝聚党支部力量,团结带领全体党员群众分析研判村内宅基地供需现状,探索了一条“集中统建、户有所居”的适度聚居新模式,将收回的58户40亩空闲宅基地用于青年社区建设实现村民集体上楼,并将闲置宅基地用于康养产业发展,村集体年增收100余万元。
探索“党建+四雁人才”新模式。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离不开产业支撑和人才支撑,磨山镇将宅基地制度改革与“四雁工程”相结合,明确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是“引凤归巢”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党组织力量千方百计吸引“四雁人才”,激发乡村人才“顶梁柱”、农村共富“带头人”领航作用,做实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闲置资源盘活。东疃后村党支部招引“归雁人才”张云龙盘活闲置厂房,用于加工羊毛衫,成功将个人技术服务于村级发展和村集体增收。
“党建+”乡村发展:宅基地盘活利用提质增效
磨山镇以宅改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迭代升级,以盘活农村闲置的宅基地资源带动农村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努力描绘农民安居、乡村宜居、共富优居“新图景”。
突出“党建+产业项目”。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突出地域特色,拉伸产业链条,通过空闲宅基地复垦、复植,实施标准化农产品种植、建材等项目。焦店村利用土壤合适的1.8亩空闲宅基地,种植蔬菜、苗木等,实现了村民增收和美丽乡村建设双赢局面;东疃后村利用空闲宅基地,建设扶贫车间,生产食品包装袋、加工鲜花礼品盒,切实增加幸福院内脱贫户、即时帮扶户收入。
突出“党建+文化生活”。聚焦群众所思所盼所需,探索“文明实践”模式,打好文化牌,力推空闲宅基地转变为健身广场、文化公园,提升乡村幸福空间,保障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紧跟物质文明建设步伐。小含山村、磨山西村利用空闲宅基地建成文化广场、安装健身设备,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身体素质,提高了生活质量。
突出“党建+生态文明”。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大会战”行动,按照“一村一地一特色,一路一域一风景”的乡村绿化景观总体思路,利用空闲宅基地栽植绿化苗木,全力打造乡村绿化景观带。华一村经过整体规划,利用4.8亩拆除的废旧宅基地铺设草坪、绿化苗木,建成文化公园,不仅节约集约了土地资源,更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