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临港区:热血铸就钢铁大动脉

2019-07-05 10:20:00 来源: 大众网临沂·海报新闻 作者: 李霞
play
" />

  铁道兵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铁道兵的装备建设和技术发展,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筚路蓝缕。陈会华,党员,现年70岁,他作为铁道兵的一员,从当兵到因伤退伍12年,他参与了襄阳(原襄樊)铁路、新疆南疆铁路的建设。

  1970年,21岁的陈会华在当时的壮岗人民公社入伍后转到四川岳池县训练。铁道兵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对技术和装备的特殊要求。无论是战时抢修、抢建铁路,还是平时新建铁路等任务,都离不开工程技术和装备物资器材。

  “铁道兵主要负责打桥梁、打山洞、铺铁路,我是造筑队的,训练三个月后,就转战到了陕西伐木准备修路工作,后来就开始修建襄樊铁路,那是从湖北到重庆的一条重要铁路线,修建好之后将极大的缩短两地之间的距离。”陈会华回忆说。

  在上世纪60、70年代,铁道兵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当时的伙食和住宿条件很差,修建铁路时有的机械太重,又没有其他的牵引车辆,只能依靠官兵们人背肩扛。

  陈会华回忆说:“那时候修路自然条件恶劣是家常菜,有的时候还没有水,只能从很远的地方拉水,每人每天的饮水量有标准,襄樊线山区还会有各种昆虫,有的昆虫是有毒性的……整条襄樊铁路修建时只有10%的平地,其他的都是山路、山洞、桥梁,修建难度可想而知,当时没有现在这么高科技,所有的山洞都是一块块人工挖掘出来的,所有的桥梁都是所有人共同努力搭建的,当时修建这条铁路的有三个师十几万人,修了五六年都还未完全完工。”

  铁道兵在抢修新建铁路中,不仅对工程技术要求高,而且消耗物资器材数量大。在平时新建铁路,对技术装备和制式器材及物资的要求就更高,数量也更大。据统计,修建山区铁路完成每亿元基建投资,就需要钢材1.5万吨、木材4万立方米、水泥8万吨、油料2万吨、炸药1300吨。

  陈会华入伍后第二年就作为班长带领整个班负责木材搭建等造筑工作,在襄樊线服务五六年后,作为先遣部队被派往新疆修建新疆南疆铁路,从1975年至1982年,陈会华与整个班,作为十几万修建新疆铁路中的一员,一直兢兢业业,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每天工作强度长达14个小时,在一次架筑桥梁的任务中,因过度劳累不慎从五六米高的桥梁上摔下,致伤残。

  “当时我和老伴还没结婚,就听到家里的大哥说人摔下来了,不行了。后来,他爸跟他哥就去新疆接他,那时候交通不方便,没有飞机、火车,坐车坐了九天九夜才见到他……”王传朵想起过往补充道。

  铁道兵是一支非常特殊的部队,就主要任务来说,虽然铁道兵不是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却经常需要在千山万水间流血滴汗。

  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铁道兵官兵继续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作风,风餐露宿,栉风沐雨,连续转战,艰苦奋斗,为国家修建了一条又一条钢铁大道,仅新建铁路干、支线就达12590公里,约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总数的1/3,被誉为“铁道建设的突击队”。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东北林区铁路、新疆南疆铁路、青藏铁路……这些国家建设重点工程、急难险重任务中,都可以看到铁道兵的身影。

  “我负伤2个月后新疆铁路线就修建好了,部队进行了试运营。因为没有亲眼见证新疆铁路的通车,一直是个遗憾,现在年龄大了,事情少了,计划去新疆看一看当年战斗过的地方,那里洒下了很多人的热血,在修建铁路中的伤亡人数并不少,每条铁路都蕴含着很多人的血汗和期望。”陈会华说。

  当铁道兵12年,陈会华带领的班获团级嘉奖十二次,他也因个人表现出色荣获个人战备三等功。1984月,铁道兵被裁撤,裁军的总数超过了100万,很多官兵都转业到了地方,继续在新的战线上为国家建设而奋斗。

  岁月流转,铁道兵兵种消失,那些去与留、生与死编织的人生故事也慢慢淡出了人的视野,但那些铁道兵用血与汉筑起的一条条铁路至今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讯员 李霞)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洪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