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区派驻王家岭村第一书记工作组:第一书记来了 村子变了

2018-12-04 11:18: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庄倩倩
play
" />

  王家岭村是位于临港区朱芦镇驻地东南4公里处的一个山区村,村子配套设施欠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临沂临港区政法委、农林水利局派驻第一书记工作组来到这里以后,以抓党建强班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短短半年时间王家岭村就发生了可喜的大变化。

  走进朱芦镇王家岭村村委,新建成的办公室宽敞明亮、配套齐全,村民代表大会、党员民主生活会、“主题党日”等活动都会定期在这里举行。让人想不到的是,就在半年前,眼前这些大瓦房还是几间破旧漏雨的危房。“我村这个办公室是1982年盖的,建成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用料是石头墙水泥瓦,因为用料差、年代久,用到现在已经到处漏雨了,墙上还裂开很宽的缝。平时我们村干部在这样的危房里办公都要提心吊胆的,就不用提什么工作热情了。”说起以前的办公条件,王家岭村党支部书记王允学感慨万分。

  “身为党员,我深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领导延伸到基层的重要载体,有了好的班子才会有好的先锋队,有了好的先锋队,王家岭村才能持续永久的发展下去。”第一书记孙重利深谙“乡村振兴,班子先行”的道理,经过调研走访,孙重利决定从改善办公环境入手抓党建、强班子。工作组多方筹措资金,将原有办公室拆除重建,同时配备新电脑、新桌椅、新书柜,焕然一新的办公环境极大的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有了完备的办公地点,党建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

  在解决办公场所以后,第一书记工作组针对村干部党员角色意识淡化、理想信念弱化、宗旨意识不强这一情况,督促落实好各项党建制度,使各项制度上墙,同时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贯彻工作始终,通过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让村干部学习党的先进理论政策,通过学习党章明确党性要求,从思想意识上带动村两委成员向党组织靠拢。

  班子稳定是农村发展的保证,为民服务则是赢得民心的关键。王家岭村地处山岭地带,水资源匮乏,灌溉取水难一直是村里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村属于山领地,基本是十年九旱,又没有正儿八经的灌溉水源,有时候种上麦子刚抽出麦穗就旱死了,收成一直都很差。”村民王允省说。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第一书记工作组的首要工作任务。为解决村庄水源不均衡的问题,工作组积极奔走,向上级争取资金5万元,村里出资2万余元,修建渠道300余米,使村北塘坝的水源能够调配到村南,解决了村南耕地用水问题。

  解决了耕地灌溉问题,第一书记工作组又将视线转移到了本村产业结构调整上。王家岭村地势特殊,土壤很薄,村民祖祖辈辈靠种植地瓜、花生、玉米为生,生产结构单一,村民收入十分有限:“在第一书记来村以前,我们都是以种花生为主,一亩地最多能收三四百斤花生米,市场价格又低,忙一年下来也挣不着几个钱。”村民王允里说。

  近几年,朱芦镇借助乡村振兴的有力契机将丹参种植业发展的如火如荼,部分群众趁机搭上了致富快车,腰包变得越来越鼓。第一书记看准这一有利时机,挨家挨户做工作,将种植丹参的经验和做法引进来:“我们积极组织村两委成员和致富带头人,外出到兰陵代村、山东农业大学等地考察学习,引导他们种植高附加值农作物,增加群众收入。”孙重利介绍说。“现在我们都种植丹参,一亩地有七八百斤的产量,收入就是五六千块钱,一亩丹参能顶三四亩花生。”村民王允里喜形于色。

  第一书记来了,村子变了,群众富了。从五月份驻村任职到现在仅半年的时间里,王家岭村第一书记工作组就用一套清晰的发展思路完成了村容村貌的改变、百姓生活的改善。工作组先后争取上级资金23万余元用于乡村建设,有力推动了王家岭村乡村振兴的步伐。“我们第一书记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离群众的要求和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联合政法委,在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继续加大帮扶力度,全力支持第一书记工作,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农林水利局副局长蔡立华如是说。(通讯员 庄倩倩)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洪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