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好人·热爱与坚守|杨进邦:传承柳编“非遗”40余载

2023-09-16 12:05: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马琳
play

  大众网见习记者 马琳 临沂报道

  柳编,一直是临沭县的传统手工艺,距今已经有1400年的传承历史,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在历史的长河中,临沭的男女老少会使用柳条编织各种如筐篓、簸箕、箢子等日常生活用品用以维持家境,而杨进邦就是在这样一个柳编工艺氛围浓厚的地方长大。

  今年已69岁的杨进邦,出生于临沭县郑山镇杨沙埠村,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沭柳编)代表性传承人。40多年来始终坚守初心与热爱,坚持与时俱进,追求品质和信誉,免费传授技艺,为乡村振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传承“非遗”文化的使命和诺言。

  杨进邦便自幼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开始学习柳编农具的制作,他凭借自己的天资聪颖和灵巧的双手,13岁的年纪便已做得必许多大人都好了。除了在大人身边认真学习和钻研柳编技艺外,他还酷爱绘画、雕刻等造型艺术,经常在空闲时间看书学习、向他人请教,但由于受家里条件的限制,小小年纪的他只能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久而久之,这为他以后在工艺美术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艺术功底。

  在参加工作以后,杨进邦也依然没有失去对柳编美术工艺的热爱和追求。1978年在他任职的“临沭县工艺美术公司”由于业务的扩展,领导让他担任创新员,开始设计产品图纸。

  为了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杨进邦积极参加各种省市县里组织的工艺培训班、学习会,四处走访民间老手艺人,将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当成自己的设计灵感,创作出许多形象逼真、活灵活现的工艺品,都出口到了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柳编创作在传承前人技艺的同时,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让平凡的柳编作品变成寓意深远的艺术品。”杨进邦告诉记者。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柳编领域,他不断探索新材料、新编法、新工艺、新造型、新用途,以“五新”为设计理念,努力使这项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杨进邦的工作室里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各种造型的柳编作品,气势雄浑的中国龙、形态饱满的大葫芦、憨态可掬的小刺猬……无不向参观者们展示着它极高的观赏价值。“像这样一个小葫芦,一会儿就完成了,但像这种造型比较大的有时可能会花上一整天。”杨进邦说。但不管是小到掌心大小的篮子,还是长几米的中国龙,对于自己的作品,他都会严格要求,甚至每一根柳条的位置他都会仔细确认,从不敷衍。他说:“人家来找我预订,是因为信任我,现在有不少人是想拿这些东西当做节日礼物送给别人,图一个精致好看,那我怎么能不认真对待。”

  多年来,杨进邦设计创作了数以万计的柳编出口工艺品,参加广州交易会、国内外展销会、博览会数千场次,累计出口货值十几亿美元。2014年退休后,坚持退休不退业,依然选择继续从事柳编艺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创作的柳编艺术作品获得国家级、省市级荣誉116项。

  杨进邦成名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不仅在临沭,济南、安徽等地也有他的徒弟,距离近的他便直接在当地开起了柳编课,距离远的,则采用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免费的技艺传授。曾经有人向他建议收取一些费用,但他却说:“只要是真心愿意学这门手艺的,我不收任何费用,免费教。”另外,杨进邦还经常驱车去其他乡镇,传授村里的老年人、家庭妇女、残疾人等编织技艺,使得他们能够在农忙之余靠编织花篮拥有一份副业收入。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把柳编产业发展为人民致富的新业态,不仅带动了临沭柳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杨进邦的倾囊相授,为临沭柳编业培养了一批技术精湛、艺术高超的能工巧匠,为其所在企业和单位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帮助大量的农村村民捧起了非遗“金饭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指尖上的增收。

  40多年的热爱与坚守让他与柳编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如今,杨进邦已年仅七旬,但他依然每天手不离柳条,用精湛的工艺、新颖的造型、高超的质量,承担着传承古老手工艺的使命,为“临沭柳编”的发展续写新的时代故事。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object HTMLUList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