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临沂大学频道>滚动图片

安静:让“学校”回到学校

2014年08月28日 15:22:00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应该是一项促进孩子身心慢慢生长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孩子愉快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乐园,校长和老师应该是天底下最为从容和淡定、最为悠然和安静、最为纯正和优雅、最为阳光和高尚、最善读书和思考并且引领孩子思考和读书的一群智者。

    《让学校安静》 严华银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应该是一项促进孩子身心慢慢生长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孩子愉快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乐园,校长和老师应该是天底下最为从容和淡定、最为悠然和安静、最为纯正和优雅、最为阳光和高尚、最善读书和思考并且引领孩子思考和读书的一群智者。

      ■严华银

      在中国,有谁能想象,当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其忙碌和闹腾的程度吗?

      校长们,“忙”;老师们,“很苦”;学生们呢,“十分累”。即使走进小学,也几乎看不到悠闲的人,难遇上安逸的事儿,嘈杂,喧嚣,甚至混乱;如集市,像码头;老师不定性,学生心不定。学校的墙壁上、宣传栏里,乃至现代化的电子屏上,频频显示被称为“学校文化”的诸多口号,显示学校内涵发展层次的“战况”和喜报,还有所谓为激励学生奋斗精神不失“革命”色彩和硝烟气味的标语,几乎无一不充满强烈的竞争意味。这一切,都在警醒你,这里不是心灵可以舒展散步或者栖息停留的“家园”,倒像是一个片刻懈怠不得的竞技角斗场。假如你有机会与校长们交谈,很多校长显露出焦虑和无奈,焦虑安全和质量如山一般对心灵的重压,无奈于各种检查和干预如“剑”一样对于教育的伤害,慨叹这学校几乎是太阳底下最难办的“事件”。

      学生在学校应该做什么?怎样的环境适合学生在学校的生活?

      学生来学校是学习的,学习是学习主体独立主动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心智活动,就学校学习的方式和路径而言,主要是课堂内外的听观和练习。听老师讲课,观看各种资料,搜罗多方面的信息,然后通过做题、实践体验或者其他方式达成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这一切都需要学习者个体的亲力亲为才可实现。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需要有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

      学习是必须时时伴随着思考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透了思与学的关系。思考更是个体的心智运动,它是观察后的分析,分析中的比较;它需要筛选和联系,联想和想象;它需要独处的环境,舒张的时空。陶渊明之“归园田”而参透人生,苏东坡之常“游古寺”而深悟道、佛;近人钱穆先生教书之余经常泛舟太湖之上,得山水氤氲而学问愈加高深;最为鲜活的还是孔子的自画形象,他一人“若处子”般静对滔滔奔流的大河,生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既是感叹既往,是激励自己,也是在警戒我们这些来者。言语质朴,而寄旨何等深刻。让学生更多独处静思,而不总是借所谓的“交流”、“对话”和“展示”,越来越多地侵占孩子自己的思维领地。当然,那样的教学繁荣、热烈,极具现场感和轰动性,但没有安静而定心的思考,焉有思维的发展和思想的深刻?

      伴随着整个学习生活的还有修身养性。孩子优秀的个性、品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究竟是怎么养成的?可能不是靠管政工的校长处长、班主任“高言大词”教导、训斥出来的,也不是由学生在稠人广坐之中、轰轰烈烈的誓师现场,出于一时义气和冲动空喊出来的;而是靠学校中的自主阅读“感悟”、包括高尚德行的老师在内的环境“熏染”、各类法律规制和道德准则的“约束”,以及各学科知识积累而“内化”生成的。上列四个关键词也是四条路径,强调的是一定资源、条件下的主体主动的修为,是一种自我教育,也是一种内在的转化,还是一种心灵深处不断的自我“革命”。它拒绝吵闹,反对骚扰,摒弃所有道貌岸然和盛气凌人的假言、空话和说教,所以古人云“静以修身”。

      理解了学校和学生的特质,就要求“教育”千方百计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安静的环境。

      学校的安静源自校长和老师的安静。这安静需要清理内心的浮躁和功利,需要深思教育、学校的价值和目的,需要反思自身成长的经验和教训,需要提升对于教育规律的准确认识和理解,需要修炼自身的道德和人文情怀。比如说,当国人把身体和健康全都寄望于医学时,“过度医疗”便成为中国的一大世纪病症;就孩子的成长而言,他们的一生是否仅仅靠学校教育来奠基?学校教育可以代替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吗?在学校课程体系里,真的有主次之分,体育、美育就真的不如智育那么重要吗?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否也存在“过度教学”和“教育缺失”的双重困惑呢?

      安静的学校和教育才能真的有良知和底线,真的以哪怕十分微小的举措来体现真正的“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大言欺世,用“忽悠”盗名。在当下这样一种难以回避的应试情境里,尽可能少地用这种概念那种口号,尽可能少地学这种方式那种模式,折腾老师进而折腾学生。尽可能多地淡化成人世界竞争的惨烈和疆场上才见的拼杀,少渲染一点应试,让孩子更多些身心的舒展;少布置一道练习题,让孩子更多些想象的高远。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可以自主的时空,让孩子真的能放松情绪,梳理思维,真的能俯看河水发呆,仰望星空遐想。

      如是,教师可以更多静静地读书,校长可以静静地思索,学校便逐渐成了静的园,教育也就逐渐成了真教育;再逐渐,当家长的素质和境界越来越高,社会的文明和宽容越来越多,政治的清明和民主越来越到位,学校就有越来越充分的独立、自主和自由,于是,她就完全有可能在不要很远的将来,重新成为一个区域知识的高地、精神的高地进而也是文明和文化的高地,那时,“学校”也就回到了真学校。

      这一切的一切,取决于安静!

      安静:学校校长的修为

      ■王俊

      我以为,只有让学校和学校教育回归安静,校长才可能静思、静修、静行,从而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静思:学校的“不安静”主要表现在哪里?

      纵观当前学校“不安静”的种种表现,我们发现,除了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多的还是源自学校自身的浮躁和盲动。例如学校文化的标签化、雷同化、口号化倾向严重;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盲目追赶时髦,照搬现成模式,各路专家如走马灯,各种名号的新模式轮番上演,一派喧闹,最终还是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学校的校本教研、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校园生活,往往流于空洞的形式,在各类运动式的突进中草草收场,很少看到安静的阅读场景,很少听到自由的学术争鸣;学校管理模式以刚性操作为主,学校缺少了“家园”的宁静和温馨。

      静修:学校的“安静”是怎样的图景?

      作为一名有责任、担当和教育良知的校长,面对上述种种“不安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努力思考和实现学校的“安静”,让学校教育回归本真。安静的学校,应该对教育基本问题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价值判断,有植根于学校现实土壤的文化追求,不以“指标”论成败,不靠“包装”做文化;安静的学校,有自己的课改立场和校本行动,广泛学习,深度反思,在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中,静悄悄地开展持续有效的课堂变革;安静的学校,流淌着读书与思考的清泉;安静的学校,在文化的感召下,师生共长,和谐宁静。

      静行:学校的“安静”如何做起?

      让学校安静,校长应该引领师生安静地行走在文化立校的大道上。文化需要积淀,只有在长期的教育创新实践中,才能提炼学校精神,涵养学校文化。文化引领发展,开展深度阅读,遵循教育规律,追寻教育理想,过朴素幸福的教育人生。宜兴市实验中学创办十余年来,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日日求新,追求卓越,形成了“精心一志,努力上进”的文化理念。在文化的感召下,实验中学大力倡导教师读书,丰厚了教师的教育素养和人文底蕴,读书和思考,求真和求善,成为实验中学日常的教育风景。

      让学校安静,校长应该引领师生安静地行走在教学改革的征途上。课程与教学改革,需要静下心来,直面问题,克难攻坚,力行不怠,在长期的渐变过程中,慢慢抵达理想课堂的彼岸。宜兴市实验中学在近二十年的课改历程中,静静地付出,也静静地收获着:学校的“精进”文化深入人心;教师阅读蔚然成风;以深化“结构尝试”教学为主题的读书、思考和实践,成为师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级组和教研组开展的听课活动、教学研讨,安静而有序,丰富而充实,在常态化、浸润式的校本研修中,课堂面貌悄然改变,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作者系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安静,才能领略到生活的趣味

      ■周水平

      孩子,常听你们说,生活得一点情趣都没有。也听你们说,这书,读得没有味道。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缺少了“悠然”的心境。“慢慢走,欣赏啊”,我们缺少“慢”的心境,又怎能“欣赏”到阿尔卑斯山奇异的风景?“悠然”,“慢”,是一种心态和境界,特点是安静。安静,才能领略到生活与阅读的趣味。严华银老师的新作告诉我们,让学校安静,学生的学习、生活才能富有情趣。

      安静,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不带功利,不急于求成,远离世俗的喧闹和人心的浮躁,以平常的心态融入生活,走进阅读。“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绛先生永远都在默默地关注这个社会。他们告诉我们: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孩子,你认同吗?我们能拥有一颗安静平和的心不断成长吗?

      安静,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怀抱一颗仁爱之心,感恩之心。具有这样的修养,走进生活,便可以获得生活的智慧,阅读的感动。孩子,佛说“静能生慧”,用心安静地感受、思考、体验生活,你就能成为一个幸福智慧的人。

      安静,是一种环境。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掀起一阵莫言热,而莫言本人在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外,他明白,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创作新作品,才能感受生活的美丽。孩子,唯有在安静的环境里,才能与书本中的大师对话,通过一扇扇窗眺望外面的风景,拓宽逼仄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让你的内心变得丰富、深刻、细腻和柔软。(作者系学生家长) (xmm)

    (初审编辑:徐传文   责任编辑:王萍)
手机快拍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分享此新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