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临沂大学频道>教育新闻

"恐吓"式教育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专家:需正面引导

2015年12月04日 09:23:00 作者:吴军华 来源:中国妇女报
“恐吓”式教育源于父母心态幼稚,也是父母无力驾驭家庭教育的表现,长此以往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谢宝平提醒,父母在和年幼的孩子沟通时,要注意正面引导,多告诉孩子怎么做,形成正确的观念,建立安全感。

      “恐吓”式教育源于父母心态幼稚,也是父母无力驾驭家庭教育的表现,长此以往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吴军华

      ■ 刘伟玲

      “请不要告诉你的孩子,如果他们调皮我们会把他们抓走。我们希望他们在感到害怕的时候会跑向我们,而不是被我们吓跑。谢谢!”

      近几天来,配着这段文字的“警方提醒”宣传海报刷出现在很多人的微博、微信朋友圈中,它同时被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的官微转发。不少网友留言表示被戳中痛点:“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这样被吓大的吗。”

      “不乖会被警察叔叔抓走”“乱跑会被捡破烂的捡走”“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诸如此类的“恐吓”式教育在我们身边的家庭中并不少见,这样做真的能教育好孩子吗?

      一张宣传图片引发热议

      经网上查询后发现,这张图片是源自英国杜伦当地警方推出的一张宣传海报,上传到Facebook上仅一周就达到了350万次点击量。经“本土化”后,国内各大公安部门的微博也在疯转,甚至引起了医护人员的注意,“请不要告诉你的孩子,他调皮时我们会给他打针,我们更希望在他真正需要我们的时候勇敢地伸出手,而不是惊恐万状地跑开……”

      不少网友对此表达了认同感。

      网友“阿狸煎饼”说:“我小时候一听警笛,吓得就往姥姥怀里钻。”

      网友“刘yan”则说,即使没有做错事,但小时候确实是“一看到警车就吓死了,以为警察是来抓我的”。

      有网友找出了早前媒体报道过的案例:一名九岁被拐男孩被解救后问他为什么在火车站与警察擦肩而过时不呼救,男孩说,妈妈说过不听话的孩子会被警察抓走,所以他不敢喊。

      对此,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茶亭派出所的办案民警陈警官表示,在以往办案过程中确实出现过孩子“见到警察就躲”的情况,是因为家长经常拿警察吓唬孩子,所以孩子看到警察就以为自己做错事了。

      中国妇女报记者在福州小金星国际幼儿园放学时随机采访了几位家长,大多数家长表示有过“吓唬”孩子的经历并且“管用”。“80后”家长陈女士说:“我儿子非常调皮,有时候一哭闹起来谁都劝不了,尤其是在街上看到喜欢的东西如果不给他买就闹腾,根本没辙,只能用‘叫警察叔叔来抓你’‘让医生给你打针’之类的话来吓唬他。”

      专家:正面引导给孩子安全感

      “这张图片传达了一个很好的教育观念,一是提醒家长不要吓唬孩子,二是要孩子学会正确地保护自己。”从事家庭教育工作10多年的福建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志愿者谢宝平表示,“恐吓”式教育源于父母心态幼稚,也是父母无力驾驭家庭教育的表现,长此以往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谢宝平说,在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敬畏意识,用守规则来约束自己,而不是让外在的恐惧来纠正孩子的错误。“家长应该在生活中正确引导,让孩子在遇到危险、需要求助时,懂得跑向警察等可依靠、可信赖的人群,寻求正确的保护和自我庇护的方法。”

      四五岁以前的孩子心智不成熟,缺乏对事物的分辨和认知能力,家长若常恐吓孩子,可能会让他们对警察、医生等职业产生曲解和恐惧感。谢宝平表示,“恐吓”式教育,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自我畏惧心理,失去自尊与自信且逐渐形成内向性格。如缺乏主见,不敢大声说话,也害怕他人大声说话。

      “当孩子有哭闹、不吃饭等调皮行为时,家长首先应该想想哪里出问题了?”谢宝平说,父母要学会在孩子的行为表现、生活习惯中读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因为每一个孩子‘调皮’的背后,都隐含着渴望理解、求助的诉求。所以,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谢宝平提醒,父母在和年幼的孩子沟通时,要注意正面引导,多告诉孩子怎么做,形成正确的观念,建立安全感。比如小朋友做错了事情,家长直接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应该改正。父母在孩子认识错误时,要从情感上接纳孩子,使之有安全感。此外,应该经常夸赞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对其正确行为加以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张婷婷)
想随时随地获取更多临沂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关注临沂大众网(@lydzw)微博
或临沂大众网公众微信( linyidzw);新闻爆料请登录大众论坛临沂社区或拨打新闻热线0539-7037770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