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9-7037770

通讯员qq群:205620460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首页>临沂大学频道>热点综合

唤醒高职生持续奋斗的心

2015年06月04日 11:35:00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最近,一篇题为《致还在沉睡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的文章在微信圈很火暴,批评当下大学生学习没有目标,大把时间都浪费在玩手机、玩游戏上,不具备专业核心竞争力,责任心、吃苦精神、专业修养、动手技术、与人相处等各方面没有掌握过硬的本领。文章一针见血,笔者注意到,很多学生都默默转发以激励自己。
        最近,一篇题为《致还在沉睡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的文章在微信圈很火暴,批评当下大学生学习没有目标,大把时间都浪费在玩手机、玩游戏上,不具备专业核心竞争力,责任心、吃苦精神、专业修养、动手技术、与人相处等各方面没有掌握过硬的本领。文章一针见血,笔者注意到,很多学生都默默转发以激励自己。

        毫无疑问,这样的文章具有“唤醒”功能,给还在迷途的大学生打了一剂“强心针”,但笔者也很担心,这样的“唤醒”作用有如“速效救心丸”,只会让学生有“三分钟热度”,并不能产生持久动力。

        众所周知,很多高职生是带着失败的心情走进大学校园的,一次高考失利似乎就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被社会另眼相看。在“中国制造”的强国战略下,职校生代表着技术型人才的未来,如何让他们真正树立信心,练就一身好本事,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最现实的任务。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对高职生来说,通过“唤醒教育”,激起学生奋斗的精神,这就是他们成才、成长的灯塔。作为教书育人的大学校园当然不能缺位,但仅靠教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说教、靠网络转载一篇励志文章,还远远不够。应该建立长效机制,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一者,切实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当下,职业生涯规划看上去很热门,但这项工作并未真正深入开展,并没有起到实效。随便走入哪个班级,询问一下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和专业有什么规划,未来就业有什么清晰的目标,几乎很少有学生会有很明确的答案。根本原因还在于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并没有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制定成长方案。

        二者,搭建学生成长进步的平台。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通过努力,拿下8张全球顶级证书,目前全球只有3000余人获得,加上前几届的学生,常信院的高职学生整整抢下来21张,走出校门前就纷纷成了网络高级工程师。据了解,这些高职生从“学渣”到“学霸”逆袭的背后,也是常信院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该校与杭州华三通信技术公司、南京建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设“网络工程精英班”,目的是给每一个愿意尝试的学生机会,让每一个真正有潜力的人才脱颖而出,创造“学生能良好发展”的环境。

        对有专业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就需要学校提供这样的机会,去挖掘和激发他们的潜力。“校企合作”是学生发挥特长、加强实践的最好平台,学校应探索各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去感受、去发现、去认识、去实践自己的专长,从而选择一个专攻方向,坚持下去。

        三者,利用优秀毕业生的示范效应。教育最忌讳空洞说教,面对“90”后的新一代学生,“言传身教”、“现身说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手段。当下,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已经成为部分高职院校的一项制度。通过走访毕业生,了解他们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倾听他们对过往大学生活的反思,这些都是形成教学案例、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给在校生学习和借鉴的最好经验。同时,也可以直接将就业创业成功的学生请进学校,走进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等过程中,为学生开讲座,和学生面对面,通过这些成功的典型,形成示范效应。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给高职生注入奋斗精神,离不开学校的“唤醒”教育,高职院校更应该将这种“唤醒”教育贯穿在三年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专业学习、技能锤炼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有切实的感悟和收获。愿“唤醒教育”成为照亮高职生前途的一盏长明灯。(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LN)
    (初审编辑:孙贵坤   责任编辑:张婷婷)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