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传媒学院“红专结合”,打造行走的思政大课堂

2023-12-19 17:00:3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郑可馨 刘丽萍
play

  大众网见习记者 郑可馨 通讯员 刘丽萍 临沂报道

  近年来,传媒学院深入推进“红色传媒”品牌创建,将红色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通过“红专结合”,打造行走的思政大课堂,让红色文化“软实力”化为育人“新动能”。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体悟沂蒙精神

  “站在纪念馆内,我仿佛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感受到了在沂蒙这片红色的热土上英勇无畏的先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在参观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后,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付宇阳感慨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我辈自当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

  传媒学院充分利用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组织各班团支部,利用重要时间节点走进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大青山纪念馆、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沂蒙红嫂文化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聆听讲解员的生动讲述,实地参观历史物件、图片、手稿,了解革命战争年代的真实故事,深刻感悟“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创作沂蒙精神主题的微电影、话剧和情景剧。同时,组织主创人员前往红色故事发生地进行创作采风,通过实地访谈让演职人员深入了解人物原型。例如,在创作《沂蒙母亲》时,高峰导演带领剧组成员参观了东辛庄沂蒙母亲王换于故居,并拜访了王换于的家人。

  讲好沂蒙红色故事,做红色文化宣讲员

  “我的外公是一位退伍老兵,小时候他就经常和我讲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当学院组织播音学生当红色讲解员时,我第一个报了名。”2021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张宁说道,“在宣讲红色故事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专业素养,更让我们明白讲好红色故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倾心专注、砥砺深耕的事业。”

  传媒学院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特色,积极对接大青山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推荐优秀学生参加红色讲解员实习工作。为提升红色文化宣讲能力,专门为学生做“讲好红色故事,争当金牌讲解员”的业务培训,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为红色故事的精彩讲述者、红色精神的生动诠释者和红色文化的忠实传播者。

  打造“沂蒙三部曲”,沉浸式开展红色教育

  “这堂课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走心的思政教育。”观看《沂蒙情深》后,第18期“青马班”学员韩力源泉分享了他的观后感。

  为促进专业学习与红色教育相融合,让课程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同频共振,传媒学院师生共同打造“沂蒙三部曲”:情景剧《沂蒙情深》、话剧《沂蒙母亲》和《沂蒙热土》。用艺术语言讲述红色故事,变“照本宣科”为“身临其境”,让价值引领在艺术中“生动”起来,让理想信念在故事中“鲜活”起来,让思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沂蒙情深》自2013年6月首演至今,演出近50场次,2022年该剧入选“山东省高雅艺术进校园”,这是该剧继“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一等奖、“第二届沂蒙文化奖”一等奖和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作品奖以来,获得的又一省级荣誉。以沂蒙母亲王换于等人物为原型创作了大型红色原创话剧《沂蒙母亲》,自 2021 年首演至今演出11场次,成为艺术思政的实践样板;《沂蒙热土》采取“化整为零”方式,以微动画、微电影、微纪录片、微戏剧等形式,融入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各教学环节。“沂蒙三部曲”用艺术之美点亮思想之光,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一件件作品,更是传媒师生“传承沂蒙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坚守与决心。

  投身乡村振兴,助力沂蒙精神走出去

  “2023年暑假,我们组队前往新疆伊犁和克拉玛依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将沂蒙精神传播到了祖国的西部。”2021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赵振威说道,“通过宣传沂蒙精神、推广普通话、开展助农服务,为促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学院“青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社会实践团入选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成为全国示范团队。实践团队在新疆伊犁和克拉玛依开展推普专项活动;在“红领巾小课堂”开展“沂蒙精神进新疆”主题宣讲,为同学们讲述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感人故事,助力沂蒙精神走出去;实践团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形成《红色文化赋能边疆建设》调研报告,被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采纳;发挥专业优势,走进当地特色葡萄种植产业园与牧区,采访园主与哈萨克族牧民,共商直播助农等策略;拍摄宣传纪录片,推广当地文旅产品,收到当地的感谢信。

  传媒学院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结合沂蒙精神育人优势,依托“红色传媒”品牌创建,不断探索专业学习与红色教育相融合的路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教育与红色艺术实践联动的思政大课堂,培养红专结合的传媒人才。

初审编辑:魏振彬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