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也是一种资源和遗产

2016-07-06 15:44:00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阿里天文观测区的星空

   “星空给人类以灵感。仰望星空是一切文化和文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贯穿于历史全过程。对宇宙的探寻支持了许多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进程”……

   ——摘自2017年4月首届世界星光大会宣言

   浩瀚无垠的银河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站在山巅环顾四周,星云仿佛荡漾在脚下,银河宛如明亮的牛奶瀑布展现在眼前,似乎伸出手便可以触摸到。这种感觉,现在鲜有人体会。

   “2007年4月召开首届世界星光大会我并不知道,但宣言中提到的国际天文年,却使我重新认识头顶上的星空,走上了暗夜保护之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星空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国星空会)负责人王晓华说。

   2009年,以纪念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观测星空400周年为主题的国际天文年在全球展开。作为一名业余天文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王晓华从北京天文馆的专题展览和报道中了解到暗夜保护理念。

   “天上的星星有什么可看的”、“星空怎么保护,到天上去?”、“现在水、土地、空气污染还没解决好,哪能顾得上星空”……面对这些疑问,王晓华说,仰望星空可以使人得到知识的丰养、素质的提升和精神的升华,一个民族如果只看脚下是没有希望的。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其生态环境发展战略不应有缺项。

   2011年,王晓华尝试拍摄的《长城上的夜空》作品在“夜空下的世界(TWAN)”国际摄影大赛中获奖,被美国《国家地理》列为“年度最佳夜空摄影作品”之一。

   大赛评委、天文学家无国界(AWB)组织负责人迈克.西蒙斯对王晓华说:“世界许多地方、包括非洲已经开始注意控制光污染和建立暗夜保护地,但中国还是空白。”迈克.西蒙斯建议作为中国首个夜空摄影获奖者的王晓华参与到暗夜保护的工作中来。迈克的话让王晓华感到一种责任和使命,他开始关注这一新兴的理念、业态及相应的国际机构。

   暗夜星空保护在国际社会悄然兴起

   浩瀚的星空,神秘的宇宙,常常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憧憬。

   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面对光污染的蔓延,许多天文台被迫放弃或迁址,公众熟知的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已经改为展览馆。随着天文事业的发展,一些天文学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何处安放宇宙的眼睛!

   为了呼吁保护“黑天鹅绒”般的夜空,留住璀璨星空。1988年,美国基特峰国家光学天文台负责夜空质量监测的天文学家大卫·克劳福德和当地的天文爱好者蒂姆·亨特,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光污染给夜空造成的侵蚀感到忧虑。因此,世界上第一个专注于该领域的非盈利组织——国际暗夜协会(IDA)在亚利桑那州的图森市诞生。

   “通过负责的户外照明保存、保护夜间环境和夜空遗产,是国际暗夜协会的基本宗旨,也可以说是暗夜保护的基本概念。”王晓华表示,光污染首先威胁天文观测。光污染越强,望远镜的能力就越弱。而望远镜的口径越大,对夜间环境的要求就越苛刻。

   二十多年来,国际暗夜协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响应。截至2016年6月,已在20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66个分支机构;在世界各地认证了66个暗夜保护地,其中暗夜自然区2个,暗夜保护区11个,暗夜公园36个,暗夜社区14个,暗夜友好发展区3个。但中国的暗夜保护区在国际认证方面还是空白。

   2007年4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世界旅游组织、国际天文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等多个机构和国家在西班牙拉帕尔玛岛召开了“世界星光大会”并发出宣言,呼吁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光污染的威胁,保护暗夜星空这一普遍的资源和遗产。

   星空,不仅有经济意义,还有文化、教育、科学等意义。星空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也是星空文化的一部分。人类几千年来不断仰望和探索星空,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阿里暗夜公园的星空

   几经周折,国内首批暗夜保护区终落地

   2016年6月21日,中国绿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星空会工作组在西藏自治区政府支持下,中国首批中华暗夜保护地试点已分别于6月7日、11日落户西藏阿里、那曲地区。

   中国星空会向阿里暗夜保护区领导小组授旗,标志着国内首个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正式成立,并进入具体工作阶段。“这次工作组赴阿里收获很大,不仅签署了工作备忘录,还成立了阿里暗夜保护区管理运行办公室。”王晓华说,中国星空会还与那曲地区行署等就那曲暗夜公园项目达成共识并签署备忘录。

   海拔4200米以上的阿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气通透度、晴空率、夜空质量和视宁度等基本指标优异。数据显示,阿里晴空率80%以上、大气通透度0.1以下、夜天光背景每平方角秒21.7以上、视宁度0.8。

   阿里被称为“人类文明赖以守护的最后一片净土”。国家天文台经十余年测试确定阿里为天文战略发展选址,也被国际天文界称为与夏威夷莫纳科亚山和智利阿塔卡玛沙漠两个全球顶级天文台址并列的“第三极”。

   为了保护这一重大战略资源,国际暗夜协会北京代表处和中国星空会(前身为中国星空项目)从2003年开始,与阿里有关单位共同筹划了2500平方千米的暗夜保护区,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地带,以防止光污染的侵蚀。

   与此同时,阿里暗夜保护的理念首先在藏北那曲得到呼应,杭措湖景区在建设过程中植入了暗夜保护和旅游的元素。开展暗夜保护、发展星空旅游,将使这一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为社会发展增加新的亮点。

  面对雪山、湖泊、古寺与星空,让人感受到从未有过的静谧与深邃。

   暗夜保护序幕拉开,一切才刚刚开始

   你是否有过在乡村观星的经历?和小伙伴一起躺在院子里或者屋顶上,吹着徐徐微风,听着老人讲述那牛郎和织女的浪漫故事,看着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地进入梦乡。

   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现已无法奢望在城市中看到这样的星空。随处可见的耀眼霓虹灯、灯箱,将星空的光芒遮蔽,即使在最晴朗的夏夜,也只能看到零星的几颗星星。

   近百年来,由于过度使用照明工具而导致光污染的蔓延,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城市已看不到银河和主要的星座,人与生物圈的夜间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的侵蚀,天文科学观测也受到干扰,人类共同的星空资源正在逐渐“消亡”。

   被誉为“天眼”的直径500米、迄今全球最大的“锅盖”7月3日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架设完成,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但是,倾听宇宙深处声音、观测宇宙奥秘光有技术是不够的,如果未来欲用“天眼”记录群星万象,那么保护暗夜、留住星空就尤为重要。

   推动暗夜保护工作,需要有专门的机构、项目标准、工作指南并实现项目的落地。“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暗夜保护不仅要有宣传呼吁,更要有项目落地,实实在在地建起几个暗夜公园或保护区的样板,让人们能够看到最美的星空,知道如何去保护星空。”王晓华说。

   国内首个暗夜保护区是建立起来了,但是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建立后的保护区如何发展,未来是否会出现一股“暗夜保护区热”,然后不了了之没人管?

   “项目落地,是实打实的工作。西藏暗夜保护的旗帜已经树起来并成立了办公室。办公室不是虚设的,是办事情的。”王晓华说,未来运用阿里天文台和暗夜保护区的优势资源,将发展以星空保护、星空科普、星空旅游和星空创意为基本内涵的星空文化产业。

   暗夜保护的目是让更多人欣赏和观测美丽的夜空。星空文化产业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有着广阔的想象和运作空间。如果能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并参与进来,将实现保护与利用、公益与效益的双赢,进而促进暗夜星空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在暗夜保护区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参照国际标准和国内相关规定制定《中华暗夜保护地项目指南》,并依照该指南进行规划、改造和管理。目前,中国星空会已有十余个储备项目,包括内蒙古、江苏、新疆等地。“这些都是初步的设想,力量有限,还是要先把西藏项目做好,再逐渐展开。”

   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这些都是生态环境保护中遇到的普遍矛盾。需要协调平衡和把握方向。条件成熟时,中国星空会将向国际暗夜协会申请认证,填补中国国际暗夜保护地的空白。

   设想很好,但是谈及中国暗夜保护的未来,王晓华还是掩饰不住担心。暗夜保护序幕拉开,一切才刚刚开始。如果说前期的工作重点是启动和落地,那么今后的重点应是落实和发展。户外照明如何改造、控制和管理,夜空质量如何监测,天文科普和生态教育如何开展等都需要研究落实。

   人类需要白天也需要黑夜,美丽中国同样需要美丽的星空。

   在中国,很多80后、90后都没有见过真正意义上的星空。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很多孩子还没有得到它,就已经开始失去它了。(冯丽)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译阳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