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随着临沂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临沂雕塑公园打造成为了一个“海绵公园”。同时,全市首个采用海绵城市标准建设的棚户区,也将“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建设理念融入片区建设提升的各方面。
![](./W020160519284695019427.jpg)
临沂雕塑公园内,荷花池既是景观湖,又是蓄水池。
打造“海绵公园”4个蓄水池轻松保证园区用水
临沂雕塑公园占地800余亩,植被覆盖率95%,绿化、灌溉等用水量非常大。尽管如此,雕塑公园主任杨翰祥表示,“2014年和2015年春季干旱时期,园区里的植被也没有受到影响,原因就在于我们有蓄水系统。”
位于三河口的临沂雕塑公园在规划和之后的建设中,实践节水、再利用的生态理念,与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在“渗、滞、蓄、净、用、排”等六方面宗旨不谋而合。
“你们看这个景观湖,其实也是一个雨水蓄水池。”杨翰祥指着公园内的凌波湖告诉记者,降雨后,雨水被流到地下管道,进入蓄水池。当需要用水时,再启动地下管道内的雨水回用系统,进行喷灌。“园区内的地下管道安装了一个直径为160毫米的PE管道,作为雨水回用管道,总长度达5.2公里。”杨翰祥介绍说,目前园区内蓄水池有4个,1个在建,1个进行改造提升阶段,蓄水能力达到1.8万立方米。
“海绵城市”的理念在雕塑公园多处得到了体现,堪称为“海绵公园”。“供游客休憩的林下广场,雨水通过透水砖下渗,基本做到了降雨时地表无径流、不积水的程度。”他说。而对于地面硬化面积较大的小广场,雨水收集则靠下沉式雨水收集井实现。杨翰祥说,在地势较低的广场角落开挖地下高度2-3米的收集井,实现雨水收集。
“如果用自来水浇灌苗木,将是一项很大的开支,现在就省多了。”杨翰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使用100立方水,需要雨水回用系统水泵运行1小时,用电7.5度,花费7.5元。而按照商业用水的价格来算,每立方水3.73元,100立方米水就要花费373元。“经过估算,园区每年节约用水20万立方米。”他表示。
新发明透水孔 助力社区化解内涝现象
作为全市首个采用海绵城市标准建设的棚户区,东风东关片区在对现状水系、绿地、管网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合理的下垫面径流系数、透水铺装率、下凹式绿地率、绿色屋顶覆盖率等规划目标,保障75%降雨不外排,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
根据“海绵城市”工作的要求,社区部分道路需要铺设渗水混凝土。“但是由于铺设渗水混凝土的工期长,而且造价高,我们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市政公司项目经理杨远超所说的这个办法就是——透水孔。
“道路最下层铺设30厘米的石子,安装渗水管,中间铺设15厘米的混凝土,再在混凝土上打孔,上层铺设渗水砖,起到雨水渗透的作用。”在社区C区道路与商铺间的区域,几名工人正熟练地在混凝土层上打孔,杨远超向记者描述道。
混凝土透水孔每隔40厘米一个,每个透水孔直径15厘米,渗水率达20%。“如果采用渗水混凝土,工期长、造价高,而单用渗水砖的话,地面承重能力又差,所以这个小发明派上了大用场。”杨远超表示。
传统的小区绿地通常高于道路,而东风东关片区采用下沉式绿地低于周围硬化地面的优势,汇集地表产生的降雨径流,利用植被、土壤等节流和净化小流量雨水径流,以实现小雨不积水的目标。
此外,该社区在屋顶坡度较小、高度较低的建筑采用绿色屋顶。“在屋顶种植佛甲草,每平方米的绿色屋顶能存水50立方米左右。一定程度上减轻内涝、改善夏天积水的状况。同时,绿色屋顶对雨水进行过滤后,雨水中的PH值、固体悬浮物浓度和重金属含量等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工作人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