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高宏
自1978年任教以来,59岁的王玉廷已在村小待了38年。从当初的“黑屋子土台子”到如今的三层楼房的校舍,王玉廷在临沂临沭县曹庄镇黄庄村见证了村小的一步步变迁,见证了无数名学生通过学习,取得了不凡的成就。38个年头,他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不误人子弟”的信条,坚守教师的“真善美”,传播知识,培育人才。
暑假期间,王玉廷独自把校内的杂草全部清除掉。
为提高班级成绩 一个手术硬拖了10多年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生命线,更是教师的生命线。”在王玉廷心里,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标准。38年来,最让他高兴的,就是孩子们取得优异成绩。
1978年,王玉廷高中毕业后在同村40多人的报考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黄庄村小学的一名教师。从那天开始,他就立志要把村里的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人才,走出贫穷落后的小村庄。1988年,王玉廷接了一个三年级班,当时这个班的班平均成绩只有60多分,比几个兄弟班级少近20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他在备课、上课和辅导上下足了苦功夫。放假的时候,他骑着自行车去给班里的5个后进生辅导功课,每天5个家庭都要跑一遍,学生一遍听不懂,他就多讲几遍,直到弄明白为止。长期的过度劳累使他患上了小肠下坠的毛病。由于师资有限,实行的是包班制,请了假,孩子们就没人管了,所以王玉廷只能一个人硬抗,实在没办法,就吃止痛药维持着。患病期间,家人、同事们多次劝他,说趁年轻尽快把手术做了,可是一想到孩子们,他还是强忍着。而这一拖,就拖了10多年,不求别的,只为一份责任,一份坚守。
让人欣慰的是,一学期下来,王玉廷班里的后进生成绩都有所提高,与其他班级的差距也逐渐缩小。更让人欣喜的是该班的吕思云同学在他指导下获得了小学生省级征文比赛一等奖,他也因此于1989年12月获得了国家级艺术辅导奖。吕思云大学毕业后在当时的临沂市邮电局工作,逢年过节就回来看望王玉廷。王玉廷教的这一届学生中,有中科院研究所的博士王作云,海南的研究生赵晓明,浙江杭州海洋科研所的研究生黄宗晓……他统计过,执教过的班级每年都会有10多人顺利考取本科,甚至重点大学。
王玉廷认为,要想把学生教好,就得先把自己教会。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他深知书到用时方恨少,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虽然年过半百,但凭着那股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孜孜不倦,终于学会了电脑的基本操作。王玉廷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乃至源源不断的活水。”为了获得这些“活水”,王玉廷抓住了一切机会外出学习。从1998年开始,王玉廷曾先后多次自费去上海、山西、石家庄等地考查学习。由于家庭条件不宽裕,学习期间,只能蜗居在几平米的出租房内,饿了就吃自带的咸菜啃几口干馒头凑合。天道酬勤,由于孩子们表现突出,他于2006年荣获石家庄市小学生“七巧板”辅导奖,成为当年唯一一个获得此殊荣的外地农村教师。
愧对家人 妻子出车祸他最后一个赶到
在同事眼中,他是位模范老师,可在家人眼中,绝对不是个称职的父亲、丈夫。1984年,由于成绩优异,王玉廷被学校安排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同时,他还要照顾只有6个月大的女儿。因此,王玉廷当时就萌生了放弃班主任的念头。但每每来到教室,看到学生们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心顿时软了下来。由于学校离家10多里地,为了不耽误给孩子们上课,王玉廷只能在天还未亮的时候就把熟睡中的女儿锁在自制的木笼小车中,然后摸黑来到学校。备课,处理作业,打扫教室……回到家时,女儿又趴在小车上睡着了,看到她挂满泪痕的小脸以及由于哭闹踹红的小脚丫,总是内心一阵酸楚。但功夫不负苦心人,次年,在小升初的统考中,他所带的班级取得了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天有不测风云,1986年,妻子出车祸,最后一个赶到是他。看到豆大的汗珠在妻子苍白的脸上滚落,能做的也就是把她的手抓得更紧些,妻子却强忍着疼痛,反倒安慰起他来“孩他爸,我没事了,你赶快回去吧,学校任务紧,别耽误了给孩子们建学籍档案。”时任档案管理员的他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由于他和同事们的认真核对统计,学校学籍管理从未出现过一例差错。
1992年,王玉廷的父亲患病,生活起居全部落到了他的身上。既要照顾父亲又要上课,日子过得特别紧张。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想到对妻子和孩子的亏欠,无论如何王玉廷也不能让自己后悔一辈子。在父亲患病的这几年里,他过上了“脚不沾地”的生活,没有半点怨言地照顾老父亲。每顿饭都是先喂完父亲后,他再吃。为了不让父亲生褥疮,每晚都要起来给父亲翻身,还经常给父亲洗澡、换洗衣服,直到父亲1996年去世之前,从未生过一次褥疮。这期间,王玉廷从未因为父亲的事而耽误孩子们的学习,身教言传,教育孩子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班里的孩子个个懂事孝顺,班级成绩一直领先。
建留守儿童档案当孩子们的知心人
2008年,王玉廷担任了只有8名任课教师的村小校长。在这个小村庄里,孩子的爸爸妈妈多数在外打工,在孩子最需要母爱父爱的成长时期、在孩子最容易感到孤独的时期,他提出要关爱“留守儿童”。经过商讨,决定每个班的班主任都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一个爱的档案,搭建一个爱的“小家”。档案里面详细记录了每名学生的住址、家庭背景、联系方式、每天的上学路径、性格特点、最好的朋友等8个方面的20多项内容,就连孩子的父母关系好不好,有什么亲戚在哪里上班,都会记下,如有变化,便会第一时间更改档案。
刘建宇是一名三年级时转入王玉廷班级的男孩,刚来时,他上课纪律松懈,课下性格怪癖,爱与同学打架。经过家访得知这个孩子刚入学不久父母就外出打工了,一年回来待不了几天,刘建宇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了解情况之后,王玉廷总是刻意关照刘建宇,向其他同学讲刘建宇如何聪明能干、如何的懂事孝顺,逐渐树立他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在工作之余王玉廷抽出时间给他补习功课,教给他如何合理利用时间,并送他一些合适的衣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和同学相处也越来越好,刘建宇更是把王玉廷当成了父母一样的知心人。孩子的爸爸对此充满感激,逢人必讲:“把孩子交给王老师,我们当家长的放一百个心!”
王玉廷认为,“最美教师”美的不仅仅是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心。38年,他不说漂亮话,只做踏实事,为乡村孩子成长插上了奋飞的翅膀,做到了让学生开心,让家长满意,让自己的“孩子王人生”无悔。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记者张庆举
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高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