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与古人共赏“山东明月”

2019-09-14 07:49:00 来源: 济南时报 作者: 徐敏
play
" />

“明月几时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来场穿越与古人共赏“山东明月”

  清风明月,浩朗星空,文人雅士自然要吟诗作赋。在山东这片土地上,数千年来出现了不少吟咏秋月的佳篇。其中人们皆知的“明月几时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句子,均是诗人笔下的山东月亮。

  骆宾王:除了白鹅,他还有圆月

  七岁时,骆宾王做了一首清新明媚的小诗《鹅》。大概因为这首诗流传度实在太广,以至于多数人都只记住了七岁的男孩骆宾王。骆宾王虽然祖籍不是山东,孩童时代却是跟随在当时青州博昌县(今山东省博兴县)做县令的父亲在山东度过。青少年时期,父亲去世后他曾到京城谋生计,未果,又回到山东过了一段耕种的日子。骆宾王的一首《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月》,虽然没有记录具体创造时间,却可以肯定的是这首诗作于某年秋天的淄川。

  “云披玉绳净,月满镜轮圆。裛露珠晖冷,凌霜桂影寒。漏彩含疏薄,浮光漾急澜。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从诗作来看,这天骆宾王可能是终夜未眠直到黎明,和淄川的这名毛司马共赏秋月。圆月犹如明镜般挂在天空,桂影摇曳,晨露微微。然而,诗人的心情却不是那般愉悦。“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这是不是意味着诗人曾经追求更广阔的世界却屡屡碰壁,只能孤芳自赏?骆宾王在淄川看到的这轮秋日圆月,渗透了他几多不如意的心事。

  李白:

  离别时,他也对月惆怅

  盛唐第一诗人李白的诗作中有两个关键词:酒和月。这两个意象反复出现在他的诗作中,寄托着诗人豪放洒脱的情怀,也彰显着盛唐气象。说到李白的月,人们一定能想到“床前明月光”“举杯邀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在山东,李白写过单父(今山东单县)的月亮。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在各地漫游。次年秋天,李白来到山东单县,恰逢其本家兄弟李沈也从咸阳来到此地。兄弟相见分外欢喜,李白、李沈、李凝兄弟三人欢聚、游猎。不日,李沈要回秦地,李白和李凝在东楼上为他饯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写下了杂言诗《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明日斗酒别,惆怅清路尘。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皓月的清辉撒在即将离别的诗人身上,犹如夜雪一般清亮。即便豪放如李白,面对离别,笔下的圆月也多了几分离别的不舍和惆怅。

  曾巩:

  远行千里,齐州月一路相伴

  在唐宋八大家中,济南人最熟悉和最有感情的是曾经当过齐州父母官的江西人曾巩。公元1071年至1073年,曾巩在齐州兴修水利,振兴教育,整肃治安。据说曾巩调离齐州时,百姓为了挽留他而关闭城门,曾巩只能在夜晚悄然离去。离开齐州的曾巩也仍然对这方水土念念不忘,他写下了《离齐州后五首》《寄齐州同音》等诗作怀念济南的那轮秋月。

  “好在西湖波上月,酒醒还到纸窗明。”“千里相随是明月,水西亭上一般明。”“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谁对七桥今夜月,有情千里不相忘。”在这些诗作中,曾巩反复吟咏着齐州的月亮,反复回味这座有水有泉有月的城市:即便是已经离开,伴随着我继续远行千里的还是齐州的明月吧?不知道现在大明湖畔的夜月照耀的又是谁呢?我已经离开,但愿和这座城市“千里不相忘”!

  苏轼:

  密州的中秋月千古第一

  千古第一咏中秋月的诗作来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一出,所有咏月诗词都黯然失色,此词历来被看做中秋词之冠。这首词正是写在山东。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到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任知州。

  写这首词时苏轼四十一岁,当时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齐州掌书记。兄弟两人同在山东,相距大约三百公里依然难以见面。1076年的中秋,身在密州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大醉”,写下《水调歌头》以怀念弟弟。苏轼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就在所有文人因为离别而对月伤怀时,他一转颓丧低迷的诗风,吟出了“千里共婵娟”这样乐观积极的语调。这也是千古以来这首词格外被人们钟爱的原因。

  李清照:

  寄给丈夫一轮“相思月”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读到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很多人都能随着柔缓的曲调轻轻哼唱起来。济南土生土长的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在她的词中不遗余力地描绘着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两人一度生活在汴京。后来因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受到牵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首《一剪梅》就是作于和丈夫分离之时,她独自泛舟湖上,盼着丈夫的书信快点传来。不知不觉到了夜晚,抬头看见月光洒满西楼。据说,李清照把这首词写在锦帕上送给丈夫。想来她送给丈夫的不只是一块相思帕,也是一轮浸满了相思的明月吧。

  除了相思之外,李清照笔下的月亮有时还颇有几分雅趣。一首《浣溪沙·闺情》,写的是一名女子和心上人约会时的场景,月亮也知人心事,它悄悄地攀上枝头又若隐若现。“月移花影约重来”,在这样的月下约会,一定别具几分情调了。女子笔下的月亮也和柔情似水的她一样,多了几分妩媚和可爱。

  张养浩:

  穿越千年,云庄月最懂他

  元代文人张养浩是济南人,官至“礼部尚书”,后来因为直言敢谏获罪遭贬谪,以至晚年弃官归隐济南城西北之云庄,在山水间过了一段闲散的生活。他在《云庄记》中说,自己的家乡多名山名泉,城北十数里的地方,就是自家的先茔,自己在先茔旁构筑了云庄居住。这首《折桂令·中秋》就是他隐居云庄时所作。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那一轮高飞在天空的明镜,是谁磨制出来的呀?它照遍了整个山河。秋月、银河、桂树,诗人忍不住要问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怎么能不图一醉呢?在这个宁静的中秋之夜,张养浩暂时忘记了外面还有战乱和饥饿的世界,忘记了屡屡谏言而遭到鞭挞的官场,只是尽情地欣赏这轮属于他的明月。

  如今,云庄的遗迹已经渐行渐远,只有张养浩的墓葬还静静地守望着这座古老的城市。月圆之时,张养浩看到过的那轮秋月又会照在他的墓葬上,穿过了千年的沧桑。

初审编辑:王宗阳

责任编辑:梁勇超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