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医者使命担当 莒南县人民医院女医护工作者的故事

2020-03-05 19:55: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邓梦娇 刘雁 孙烨 孙泉
play
" />

   大众网·海报新闻临沂3月5日讯(记者 邓梦娇 通讯员 刘雁 孙烨 孙泉)时间分秒流逝,一场抗击疫情的无声战斗正在紧张进行着……有这样一群铿锵玫瑰,危险与困难面前,选择逆行而上,冲锋在前,实干在前。记者走进莒南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探访正在战疫一线奋战的她们。

  走进隔离区病房,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医务工作者穿着厚厚的隔离服,登记、看片、检查、送餐、消毒……每天的工作繁杂而忙碌。

  请战!请战!按上去的是红手印,展现的是医者仁心、不计生死的大爱大勇!

  时间回到1月22日,莒南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题会议召开。

  疫情突然,情况紧急,感染科是医院第一道防线,此时还住着69名普通住院病人。怎么办?必须紧急撤离。30多名护士与全科医护人员,立即分病种、分病情的进行分流、转移、交接。

  柔弱的她们,秒变硬核“女汉子,推着沉重的病床、扛起铁皮柜、拉上氧气筒,一趟趟地穿梭在感染科和各分流科室之间,直到次日凌晨,一切全安置妥当,灌铅般的双腿,才提醒她们有多

  隔离病区刚建好,她们纷纷主动请战

  32岁的孙美玲,是隔离病房年龄最大的护士,亦是2个孩子的母亲,儿子只有7岁,女儿才仅仅2岁,丈夫也奋战在战“疫”一线回不了家,两口子就把孩子托付给了老人。我没问题,孩子安排好了,有父母在家照顾,放心,我能上,什么时候需要尽管叫我!一向性格温和的她,微笑对护士长说。

  小护士王娜也来请命:“护士长,我单身,没有后顾之忧,我能上,随叫随到。

  我心里也有过一刹那的挣扎,因一旦进入隔离病房,就意味着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回不了家,见不到宝宝。但我是一名党员,又是科室的中间力量,这个时候不上谁上?”感染科女医生卢丽说,确定进隔离病房后,我分别给父母,老公打了电话。父母说,家里的事不用担忧,两个孩子有他们!妹妹说,你一定做好防护,你哪天回来,我们就哪天过年!老公说,家里你放心,我会照看好的,你自己千万保护好自己!

  脊柱外科的程先娟是一位军嫂,她对丈夫说:“这是我们共同的战‘役’,你是战士,应该懂得。只要前线需要我,我随时都冲上去!我已向医院报名了!

  其实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工作总得有人干,只有大家都安全了,小家才能安全。”第一时间报名的泌尿外科护士孙静说。

  对于这些90后的年轻护士王娜、朱孟静、王睿、魏永静、卢迪、赵莹莹、许蕙来说,老护士长陈洪芳就是她们在隔离病房的母亲只要看她在,我们就踏实”“”陈护士长可疼人了,有什么事,我们都愿意和她说,和家里人不能说的话,都能和她说”……

  这些孩子,就像我女儿一般大,每个孩子都让我心疼。可作为护士长,为了病人,我只能忍痛割爱,不得不让她们与风险同行,在她们面前我像没事人,也说也笑,可当转过身去就忍不住掉泪,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心头肉啊? ”感染科老护士长陈洪芳泪眼婆娑的说。

  医生乔红:“我们都不知道将面临什么样的危险,一切都是未知的。为了缓解压力,每每进隔离病房,我们都是互相检查穿防护服,看是否防护严密,再互相加油鼓劲……”

  一层层穿上防护服,她们如同披上铠甲的勇士,挥洒着汗水,披荆斩棘,鏖战疫情……

  脸上的印痕,裂口的双手,都是她们战斗的印记,却蕴含着必胜的密码!

  125日那天,护士王娜的日记里这样记录:

  两个重病人今晚开始24小时心电监护、吸氧、雾化、输液、对症治疗。我和美玲姐,并肩作战,默契配合,完成了今日所有的任务。每一天都高度紧张,我们像上紧了的发条。

  一下午的时间,又来了两个新病人。后来通知有7个病人出院:头一下子大了,一个又一个下通知。消毒、撤被服、铺床。这时,我们已经进来了5个小时了。

  这就是她们工作的日常。每个班次至少要在隔离病区工作5-6小时。要穿着厚厚的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着双层口罩,带护目镜,并且套上41码的大雨靴,再穿着不透气的鞋套,每个班次下来,都是浑身湿透。为了减少防护用品的消耗,她们都是坚持少吃少喝水,强忍着不上厕所。

  疫情形势严峻,病人在逐渐增加,老院区空间小,床位不足,不能满足病人住院需求,所以县里在左山改造感染科病区,并将17个病人安全转运到新院区。

  左山院区一启用就采用了生活、诊疗完全由医护人员包办的一条龙服务模式。每天的八点左右,隔离病房的消毒工作开始了,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却是极费力而又细致的体力活。

  这样满满的一桶消毒剂的重量大约是25公斤重。而她们则需要在穿着笨重的防护服的基础上再背着这么个大家伙,在病房里仔细喷洒。左山院区隔离病房护士长叶庆玉说,隔离病房走廊有100米长,里面有32个房间。每一块地面,每一扇门窗,每一个把手都不能遗漏。一桶喷洒完成她们都已经是大汗淋漓了。

  一桶,两桶,直到病房区全部喷洒完成。但这仅仅是消毒工作的开始,接下来,她们要用浸泡消毒液的拖把再一遍遍的把病房、走廊全部清拖干净。每次,完成消杀工作,起码需要两个小时。

  因长期被消毒液、洗手液等浸泡侵蚀,她们的双手长满了裂口。因为长时间受到口罩的压迫,鼻子和脸颊都被磨破了皮。有的甚至因为长期佩戴口罩和护目镜,引发了脸部过敏红肿。

  这些“印记,就是她们最闪亮的勋章。

  她们是患者的“家人”“贴心人”“心理疏导师,虽然患者看不清你们的脸 但会把名字记在心上

  一住进来,就是你接待的我,是你给我鼓励和信心,是你有求必应的帮助我。吃饭打水抽血消毒各种事情,都是你在帮我,看你累得气喘吁吁,我只能说句辛苦啦!”这是一名隔离人员出院后,发给护士王娜的微信。

  在感染科工作两年的王娜,是个勤快干练的姑娘,她的镇定、乐观,让病人们感到舒服。回想起首例入住的发热病人,她仍然记忆犹新:“我穿好防护服,在等待接第一例住院病人的时候才想起来,爸妈在等我吃饭。急忙打了个电话,简单的说了几句今晚回不去了,也不敢多说,怕自己忍不住会哭。一切准备就绪,去救护车上接病人,是一位小姐姐。领到病房,介绍了环境,灵机一动,让她加了我的微信,告诉她,有什么事都可以和我聊。

  曾参加过抗击非典的感染性疾病科专家薄怀来,反复地将经验分享给同事:面对重大的疫情,尤其要注意病人情绪。并要求所有医护们了解患者的想法、诉求、困难、情绪,针对患者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你来这里不害怕被病毒传染?”“怕!”“怕你为什么还要靠近她?”“因为我不想她害怕。临床心理门诊的女医生陈伟说。

  因为一些病人成宿睡不着觉,陈伟就化身“知心姐姐,陪着他们聊天唠家常,给他们加油打气。

  陈伟说,要给予病人足够的共情与理解,果真,几天的耐心陪伴下来,病人们往往都有了极大的变化,之前的排斥焦躁也都慢慢消失了,都积极配合治疗了。

  把病人当亲人,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一个老大娘确诊治愈后,留在病房继续隔离观察。那天晚上九点多,突然特别想要吃苹果。值班的护士韩修艳就将自己早餐配餐没舍得吃的苹果拿给了老大娘。刘景兰医生知道后,第二天早上,让护士把自己的苹果也拿给了老大娘。而下午,陈伟来会诊的时候又给带了一大包苹果。接过值班护士转来的苹果,老大娘感动地说:“你们真是太好了

  与病人接触最多的护士们就成了病人的家人。护士叶庆玉说:“一个正上高二的小姑娘,她每天都盼着疫情结束好快点上学,还有一个7岁的孩童,天天盼着出去玩。看着他们,我们都特别的心疼。所以,工作之余,大家就会去陪着这两孩子玩耍、读书。看着她们精神状态一天天好起来,吃饭睡觉都改善了,我们的心里美美的!

  最大的软肋,给她们最暖的牵挂、最坚硬的铠甲!

  她们是冲锋在抗击疫情一线的钢铁战士,但她们也是柔弱的女儿、温柔的妻子、和顺的母亲……她们的孩子、父母、老公发来了信件、视频,稚嫩的祝福、朴素的语言、深情的牵挂,美丽的画面交汇成这个特殊时期最美好的期盼。

  我爱你妈妈,我会认真完成寒假作业,完成你布置的复习功课,你也要保护好自己,我和爸爸等你凯旋的消息,妈妈加油!

   “妈妈,你在医院还好吧?有没有按时吃饭?有没有按时睡觉?我想你了,我和爸爸在家里都很想你!

   “爸爸从来不爱唠叨,这个时候我得多说一句,你得多吃饭才有抵抗力!我觉得很自豪,我的女儿很争气!

  风雨彩虹,铿锵玫瑰!疫情面前,她们身穿“战袍坚守岗位,与时间赛跑,以逆风而行的最美姿态诠释着医者的使命担当,以仁心大爱守护着生命与健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雪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