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角庄桃王诞生记

2017-10-27 12:08: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林鹏
play
" />

  

  10名桃王诞生

  大众网记者 林鹏

  10月26日下午,沂南县蒲汪镇龙角村首届"虹参蜜桃节"开幕式暨家庭养老孝心基金发放仪式举办,活动现场还进行了"虹参蜜桃王"颁奖仪式,10名评选出的桃王登台领奖。其中,村民杜永军的蜜桃,凭借硕大的个头、出众的外形以及优异的口感,成功打动了10名评委,成为"桃王之王"。

  

  桃王之王喜领奖牌和奖金

  当天要忙农活,杜永军没能赶到现场领奖,让他69岁的父亲杜秀利代领了奖牌和奖金。颁奖仪式后,杜秀利和其他"桃王"坐在一起拉起了家常,分享桃树种植的心得。

  "大家谁是桃王第一名?"大众网记者向桃王们打招呼时,或许因为高兴又或者害羞,杜秀利一时间竟难以回答,略显手足无措。"就是他,他的桃子被评为最好的!"身边一位同村人指着杜秀利说。

  "你们的桃子是怎么评选的?"一谈到老本行,大家七嘴八舌拉开了话匣子。"论个头、评品相、尝口感!"一位桃王心直口快。他告诉记者,杜秀利的桃子在一斤左右,而且品相出众,口感特别好。

  "本来还有个更大的呢,差不多一斤三两,可惜摘下来卖了。"说起这事,杜秀利至今感到挺惋惜。"虹参三号"蜜桃,八九两的桃居多,一斤的就比较少见,一斤多的更稀罕。杜秀利说,因为平时经常围着果园转悠,对每颗桃的大小品相,大致心中有数。在参加桃王评选的时候,没有啥"选择困难症"。

  杜秀利种植了一亩六分地的"虹参三号"蜜桃,总共有250棵树,每棵树产量能达到20来斤。桃王们说,考虑到桃树是去年才栽植,这样的产量已经非常可观。

  "69岁了,管理那么多桃树,觉得累吗?""不累!"杜秀利言简意赅。桃王们开始调侃杜秀利:"一天五六百块钱的收入,就是累心里也高兴啊,一亩多地得收入一万多块吧!"杜秀利一听又害羞了:"没有,没有,没那么多"。有桃王又起哄了:"怎么没有,我那几分地就能收入好几千块!"听到耿直的村邻冒出这句话,杜秀利只好一个劲干笑,算是默认了。

  

  品相好个头大的虹参蜜桃

  既然当选"桃王之王",总得有啥"秘诀"。"没啥区别,人家怎么管理,我就怎么管理。就是摘巧了,摘了个最大的。"杜秀利还开玩笑说,大家如果认真摘的话,说不定桃王就是他们的。

  最开始,记者以为杜秀利怕"泄露秘诀"。不过,桃王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让记者初窥门径。一位桃王说,龙角村栽植桃树的土地,上百年没有种植其他农作物。自从砍伐杨树以后,才改成桃树种植。土壤土质虽然算不上特别优良,但是得益于枯树枝叶常年累积,化入泥中增加了土壤的养分。再加上之前没有种植过农作物,土壤中的养分保持不错。

   

  前十名的桃子,被爱心人士竞买,送给村民年龄最高寿的10名老人,作为重阳节礼物

  在场的10名桃王,多数没有种植桃树的经验。尽管如此,大家丝毫不忐忑。"俺们有技术员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技术员由本村种过水果的人担任,外出学习培训过,被桃王们调侃为"总指导"。

  今年64岁的杜永顺就是这样一位"总指导",在生产队时期就负责经济果树的管理,直到现在还有3亩苹果园。杜永顺说,忙不过来的时候,会通过村里大喇叭吆喝,告诉村民们如何管理,必要之时到村民家里去口头传达。

  不善言谈的杜秀利,一直坚持"真没啥秘诀":村里通知修剪就修剪,需要喷药就喷药,该浇水时就浇水,做好授粉以及套袋。

  "杜秀利家的桃树长得确实好,有不同于其他果农的地方。"杜永顺对杜秀利的桃园可谓知之甚深。他说,栽植桃树前,杜秀利家的土地曾经种植过黄瓜和大蒜,种植桃树时上又点了干粪便,土壤养分较大,再加上地本身土质好,"桃王之王"诞生,也就不足为奇。

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临沂李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