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临沂李静
记者从临沂市农业局获悉,为验证可降解地膜的农田覆盖效应及其降解性能的可控性,确定其在消除地膜残留污染、促进地膜覆盖栽培健康发展方面的可能性,我市于2015年至2017年连续三年承担了农业部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探索建立地膜回收再利用体系,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目前全市地膜年使用量近2万吨,地膜覆盖面积400多万亩,亩均使用地膜4公斤左右,主要覆膜作物有花生、大蒜、马铃薯、烟草及设施蔬菜等。使用的地膜多为0.004mm左右的超薄地膜,回收成本高、效率低,一般无法回收,即使部分地膜通过人工捡拾后,又因缺少配套的地膜回收网点,多堆于地头、沟边或焚烧,造成了二次污染,致使残留地膜成为全市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我市探索地膜污染防治新途径,试验中,我市在花生生产上,通过布置曝晒、埋土和作物覆膜栽培试验,对8种全生物可降解地膜,2种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设置裸地、0.004mm普通PE地膜和0.01mm标准PE地膜等三个对比处理。通过观察各参试地膜的上机性能、降解特性、增温保墒控草性能以及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等指标,综合评判可降解地膜的农田适用性。
试验结果表明,部分厂家的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地下降解性能良好,能在1-2年内降解完毕,不会对土壤和农事操作带来负面影响。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增温、保墒和控草性能略劣于以聚乙烯为主要原料的PE地膜和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诱导期从35-90天不等,存在诱导期不好控制、破碎不均匀等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膜污染,建议谨慎使用。0.01mm标准地膜比0.004mm的普通地膜,具有更好的增温、保墒和控草性能,在花生上增产约5%。虽然成本有所增加,但有利于地膜的捡拾回收。
◎相关新闻
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九成 资金投入历年最高
记者从市农业局获悉,今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效果好,三夏期间,完成秸秆还田累计面积372万亩,秸秆切碎还田率达到76.1%,再创历史新高;秋季,全市实施玉米秸秆切碎还田297万亩,秸秆切碎还田率达85%,为历年之最。据了解,今年市政府安排两批资金共计5100万元,按照每亩作业补助15元,县区财政配套10元的标准,对实施秸秆切碎还田的农机合作社给予奖补。秸秆禁烧工作列支80万的工作经费,用于禁烧督导日常支出。无论是项目资金还是工作经费均是历年最高。
在秸秆青贮工作方面,全市已完成粮改饲面积7.5万亩,今年新增2.5万亩,完成工作任务的125%。我市继续扎实做好了秸秆“四离一集中”工作,继续深入探索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废弃秸秆数量较往年有了明显减少,更多的秸秆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利用。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2017年,市农业局以完成全市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目标任务为根本目标,全力做好农作物秸秆禁烧与利用动员部署、宣传发动、督导检查和综合利用四个方面的工作。6月1日-6月20日,环境卫星共监测全国秸秆焚烧火点454个,其中山东省97个,临沂市4个,经省环保厅实地核查,4起火点均不是焚烧秸秆所致;气象卫星共监测全国秸秆焚烧火点144个,其中山东省36个,临沂市0火点。9月20日—11月20日,国家环境卫星和气象卫星共监测到全国各地6972个秸秆焚烧火点,其中山东省22个,临沂市0火点,继续保持了好的势头。
沂蒙晚报记者 王泓钧
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临沂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