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急诊科的白衣天使!我们最应该了解的“女神”

2018-03-08 21:03: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尤乔 王小彤
play
" />

  大众网临沂3月8日讯(记者 尤乔 通讯员 王小彤 病人的健康由医护人员来守护,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有这样一群白衣天使,她们奋战在医院的最前线,镇守着救治病人的第一道关卡。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对她们的工作知之甚少,在108个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大众网记者走进临沂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在这个特殊的节日,向广大女性医务工作者致敬。

  微笑女神:过节的时候最忙碌

  3月8日,记者来到临沂市人民医院见到急诊科护士长赵海英时,她笑起来就像一个小姑娘。然而,赵海英告诉记者说,这已经是她从医的第22个年头了。

  由于急诊科的特殊性,送到急诊科的患者往往都是情况最紧急的,伤情相对较重。因此,整个中午大众网记者都没能和赵海英说上几句话。在就诊过程中,大众网记者见识到了孙海英在工作中的认真负责的一面,她耐心的解答每一位患者家属的疑问,告诉他们不要急,请相信医院,每一位患者都会得到最好的救治,她的微笑能让每一位患者感到安心。赵海英穿梭在急诊科的各个病房中,面对突发事件她无论是面对业务上的紧急处理,还是管理上的统筹协调都做得游刃有余。火车还需车头带,在赵海英的带领下,整个急诊科护士的应急能力和技术都非常熟练。

  谈起这些年接诊的患者,赵海英告诉大众网记者,有太多的故事让她记忆犹新,印象深刻。她例举了其中的两个,第一个是去年有一个大姐住院时病情紧急,但非常不配合治疗,还对护士非常不满意。经过医生和护士的悉心照料,这位大姐逐渐恢复了健康,出院的时候不但对医护人员表达谢意。还有一个患者的家属将患者送到急诊科的时候,一脚踢开了急救室的大门,大喊:你们都是死的吗?怎么没人给我们治疗!结果看到的是急诊科全部的医生和护士都在忙碌工作着,没有一个人闲着。后来患者经救治出院时,踢门的患者家属向医生和护士表达了深深的歉意,赵海英说,她们能够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情,她们也最希望能被患者和家属信任和理解。

  从医22年,急诊科护士如此繁忙而又复杂多变,赵海英说,从事这个行业,意义非凡,青春无悔。

  救护车调配女神:救护车是一刻不能停的生命中转站

  大众网记者走进临沂市人民医院院前急诊科120急救中心调配室时,调配员李艳一边接电话一边飞快地在电脑上记录信息。等她放下电话,安排好救护车外出急救之后,才和记者聊了起来。“我接的电话都事关人命,不管过不过节,都要全力以赴。”

  李艳忙里偷闲喝了一杯水,还没来得及放下杯子,突然电话又响了起来,李艳迅速接起了电话:“一定不要着急,让老人平躺,我们已经派车往那赶了。”挂断电话,李艳立即开始部署急救车,“98岁老人,昏迷。”她简单介绍患者的情况后,急救车出发了。

  安排好急救车后,李艳又打电话给老人的家属,耐心询问了老人的详细情况,并将急救车的信息告诉了家属。刚放下电话,另一部电话又响了起来,有一位住院的患者病情特殊,需要转院到青岛,李艳再次通知正在待命的另一辆救护车“转院,目标青岛。”李艳告诉大众网记者,只要能够顺利完成每一位求助者的电话,她就觉得自己的付出非常有意义。

  李艳的女儿今年13岁,已经上初中了,基本上是爱人和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李艳说,家人非常支持她的工作,每天都在做着有意义的事情,行善积德。虽然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伴女儿,但是女儿非常理解她,还对她的工作感到骄傲。李艳说家人的支持。说起今年三八节的过节打算,李艳说,还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尤其是节假日。原来,每到节假日,很多人会选择饮酒,这个时候会有很多严重醉酒的患者拨打120,甚至有患者因为酒精中毒住院。她呼吁广大市民喝酒助兴挺好的,千万不要贪杯。

  院前急诊的女神们:与死神和时间赛跑


  接到急救任务,院前急诊科急救护士李先凤、韦璐璐拎起早就转备好的急救箱,与她们的各自的搭档,急救医生高林林、冯广琴的一同待命,调配员会将任务分配到他们的手中。大众网记者分别参与了两组急救搭档的急救工作,亲身见证了院前急诊科的女神们妇女节当天的急救工作。

  早上8点,临沂市人民医院调配中心通知急救车,院内有一名患者需要转移,总院三台急救车里的其中一台便承担了急救任务火速赶往了外地,这让留在院内的急救车更加忙碌起来。大众网记者刚进入院前急救的大门时,正巧碰上急救车有急救任务,便跟随急救医生冯广琴、急救护士韦璐璐一起出诊。临沂经济开发区有一位98岁的老人陷入了昏迷,需要马上住院。急救车速度很快,但是很平稳,驾驶员的驾驶技术很好,这让冯广琴和韦璐璐能够为一会的急救做足准备。冯广琴在路上联系患者家属,确认了详细地址,告诉他么不要慌,急救车马上就到。到达目的地,冯广琴和韦璐璐熟练地将担架车抬出急救车,奔向患者的家。万幸的是,见到老人的时候,老人虽然陷入昏迷,但是情况还算稳定,冯广琴做好了急救处理后,和家属一起将老人抬上担架车返回医院。韦璐璐操作熟练而又轻柔的将监护设备为老人进行配置,冯广琴详细询问着家属老人的情况,并填开始填写病例。回到医院,一直到将老人送入病房,跟医院里的值班医生做好交接,冯广琴和韦璐璐才松了一口气。

  与此同时,院前急诊调配室的时候,再次接到通知,临沂市直某医院有一名患者腰部骨折需要转院到骨科医院,大众网记者再次和另一组急救搭档,急救医生高林林还有急救护士李先凤奔向目的地。

  车上,高林林告诉大众网记者,这一次和刚才那一次急诊情况不一样,像这样的转院工作在她们的日常工作就是是“福利”,原因是不用再和死神还有时间进行赛跑。“急救的时候,最急的不是患者家属,其实是我们。”到达目的地后,高琳琳和孙先凤抬出了担架车,还拿出了一副特殊的担架。原来,腰部骨折的患者因为情况特殊,需要更加小心,所以转移的时候需要使用特殊的担架。大众网记者掂了一下担架的重量,分量不轻,可对于高林林和孙先凤来说,使用这种担架已习以为常。

  回到调配室,大众网记者注意到,调配员李艳的记录单上,冯广琴和韦璐璐再次出发了,生命的中转站似乎从来不休息。

初审编辑:韦辉

责任编辑:李洪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