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头版刊登《红色文化润泽蒙山沂水》

2018-10-20 10:06:00 来源: 农民日报 作者: 吕兵兵
play
" />

  编者按

  10月19日,《农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红色文化润泽蒙山沂水》一文,展现了我市以沂蒙精神为统领,以红色文化为内核,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本报现予转载。

  深秋时节,走进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新石沟村,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村史碑、村史文化墙、百米文化长廊、文体广场……沉浸其中,革命年代的红色沂蒙传奇、建设年代的脱贫致富壮举、新世纪以来的好人好事等,如同阵阵秋日凉风,润泽心田,荡涤灵魂。

  驻村“第一书记”唐焕亮说:“2017年以来,村庄挖掘以沂蒙精神为主的红色文化和村史文化,建设文化平台,打造文化阵地,培养文化人才,开展文化活动,凝聚了民心民智,助推了村庄全面发展。”

  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介绍,近年来,临沂坚持以沂蒙精神为统领,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沂蒙精神挖掘传承、乡村文明培育提升、文化事业春风化雨、文化产业惠泽民生等系列工程,让红色文化润泽蒙山沂水。

  挖掘整理、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提升新时代农民精气神

  临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华东的“小延安”,涌现了“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英模群体和感人故事,党政军民铸就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在战争年代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2012年以来,该村挖掘整理红色文化,建成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和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被确定为山东省沂蒙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示范点。

  “沂蒙精神的挖掘、整理和传承,不仅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还带动了村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彻底改变了村庄面貌。”马牧池乡党委书记李家福说。

  在传承弘扬沂蒙精神方面,临沂着力做好“挖掘红色资源、传颂红色故事、建设红色文化示范点、开展红色文化传承活动”等基础性工作。2018年,临沂将做好《沂蒙山》《崔家沟》《沂蒙组歌》《沂蒙情》等艺术精品的创作、宣传和推广;组织开展“沂蒙红色文艺轻骑兵——百村行”活动,组织好优秀文艺作品进农村、下基层。

  走进沂蒙山区平邑县温水镇仁孝村,只见道路整洁、松柏成行、黄墙红瓦、生机盎然,美丽乡村的“外在”就在眼前;而乡村文明一条街、善行义举“四德”榜、儒学讲堂和文明信用户的标牌,则告诉你这里的乡村更有“内涵”。

  平邑县委书记王君师说:“仁孝村是平邑一个用孝德、信德治村的典型。进入新时代,以沂蒙精神为主的红色文化继续传承,孝顺和诚信成为老区农民的立身之本,是文明乡风的核心元素。”

  挖掘整理沂蒙精神,用活用好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临沂高举沂蒙精神伟大旗帜,大力开展“七讲七进”活动,即讲理论、讲政策、讲文明、讲文化、讲道德、讲中国梦、讲沂蒙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地、进网站。

  截至目前,宣讲9360场受众353.2万人。通过弘扬新时代红色文化,以实施乡村文明行动为抓手,抓住推进城乡环境整治的机遇,着力建设文明传习中心、儒学讲堂、乡村文明一条街、善行义举四德榜、村史馆等文明阵地,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文明组织,持续推出一批移风易俗、尊老爱幼、孝老敬亲、和睦邻里、家风家训、扶贫扶智等方面的优秀典型和文艺作品。

  推进“载体+队伍”建设,将文化活动送到农民身边

  在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党的十九大代表、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用时十九载,将一个远近闻名的散乱穷村打造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在这一过程中,代村特别重视文化建设,创办了“新代村”报,建设了沂蒙山农耕博物馆、村史馆、农谚大道、法治文化一条街等文化阵地,开展了村“道德模范”评选,成立了秧歌队、腰鼓队、舞狮队、民乐队、合唱团等文体组织。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通过弘扬‘爱国爱村、大气谦和、朴实守信、勇于拼搏’的代村时代新风,代村凝聚了民心民意,助推了村庄各项建设。”王传喜说。

  临沂市扎实推进“载体+队伍”建设,深入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春有诸葛亮,秋有王羲之”的节会活动格局。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第十六届书圣文化节正在举办。自今年6月开始,临沂正在举办历时5个月的首届乡村文化节,文化节以“传承涵养文脉·振兴乡村文化”为主题,开展乡村广场舞大赛、乡村歌手大赛、乡村剪纸大赛、乡村书画大赛、乡村非遗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大赛、庄户剧团优秀剧目展演、乡村革命文物精品展等13项特色文化活动。

  临沂市文广新局局长曹首娟介绍,举办文化节,就是为了激发农村文化队伍和文化人才的创作热情和带头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搭建起农村文化交流展示平合,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推动临沂乡村文化振兴。

  做好“文化+”文章,让文化资源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在临沭,柳编这项农村传统老工艺,2017年为全县带来13亿元的收入,并带动两万名农民在家门口致富。而且,临沭农民创新柳编工艺,推动柳木结合、柳布结合,果园修剪下来的枝条、板材加工剩下的边条、残破的树根树皮、废旧的麻绳布条等废料,经过精心的设计和专业化的加工后,就能变身一件件工艺品。

  在沂南,通过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该县已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景点7处,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750万人次,实现文化产品销售和各项旅游收入40亿元。

  近年来,临沂着力实施文化资源开发和乡村文化旅游示范等工程,通过推动“文化+产品”“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电商”和“文化+创意”发展,做强了文化产业,让以红色文化为主的丰富文化资源,不仅为沂蒙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还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沂蒙小棉袄、临沭柳编、郯城中国结、费县刺绣……临沂叫响了一个个文化产业品牌,并通过打造“淘宝村”“非遗+电商”等成功经验,推动文化产业开发,使每个乡镇至少培植和扶持了1个以上的文化创意产品。以红色文化为魂,临沂开展乡村文化旅游示范工程,出台了《临沂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选择一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自然生态良好的村落融入全域旅游,打造集观光、体验、餐饮、民宿、加工、土特产销售等于一体的文旅特色小镇,带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同时,让文化元素融入到公共设施、民居布局、内外装饰等各个细节中,建设具有临沂特色的美丽乡村。

初审编辑:王宗阳

责任编辑:邓梦娇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