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高千尺不忘根!大众网记者寻根“老家”感受“红村力量”

2018-12-25 14:59:00 来源: 大众网临沂·海报新闻 作者: 王宗阳 林鹏 王艳彩 王雷 黄孟娜
play
" />

创刊地纪念碑,提醒着来往的行人,这里与《大众日报》的渊源

  大众网临沂·海报新闻记者 王宗阳 林鹏 王艳彩 见习记者 王雷 黄孟娜

  201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将迎来80周岁生日。

  从沂水县云头峪村那间低矮的茅草屋诞生那一刻起,《大众日报》饱经战火洗礼,她始终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成长为我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80年来,《大众日报》不断砥砺奋进,开枝散叶,历经无数辉煌。

  树高千尺不忘根。近日,大众网记者前往云头峪村“寻根”,重走创刊路,重温大众日报人那段艰苦卓绝却又波澜壮阔的创业史,听“老家人”讲述与党报的鱼水情深,感受“老家人”不屈不挠的奋斗发展史。

  战火中,《大众日报》从这里走来

第一张《大众日报》,正是从这两间茅草房中诞生,成为鼓舞士气的重要阵地

  在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走过水泥小径,推开一扇小木门,一家旧式小庭院中两间茅草屋矗立,堂屋向南,东屋紧挨着堂屋。小院里,上百年的石榴树静静地站立在东屋西侧,老磨盘则靠近堂屋,向来访者诉说着《大众日报》在此印刷出版的峥嵘岁月。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山东被摆在了全国敌后战场重点发展的中心位置。“派兵去山东!”毛泽东挥动扭动乾坤的大手,豪迈地发出指示。12月,根据中央决定,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

  山东分局的建立,决定了有必要创办一张党报,鼓舞带动全山东人民的抗日斗争。而《大众日报》,就在这历史性的节点应运而生。

  对于《大众日报》在云头峪村的那段经历,老房东刘茂菊的儿媳狄元梅大体能够讲述。

  狄元梅说,1938年冬,《大众日报》入驻云头峪。费尽周折找来人员和设备,还需要可靠安全的印刷地点。经过反复斟酌,云头峪村成了首选。这里深藏在群崮之中,便于随时应付鬼子扫荡。而印刷所,就设在峪底村民刘茂菊家中。当时,只有22岁的刘茂菊,刚刚嫁到云头峪村牛家。得知办报是为了宣传抗日主张和政策,刚结婚不久的刘茂菊二话没说,把家中东屋腾出来做印刷机房,自己则搬到堂屋和婆婆同住。

  “房子现在看来虽然不起眼,在当时却是数得着的,是俺婆婆结婚的婚房。”狄元梅说,为躲避鬼子,印刷工人都是每天晚上到家里印报纸,印刷完毕当晚就运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狄元梅介绍,半年多时间,婆婆一家与工人们相处十分融洽。

  开始印报,最大的困难是缺少常用字的备字。当时没有铸字炉,工人只好想办法自己浇筑,用炭火将铅烧化了倒在字模里,排一版报纸要两个人跟着浇筑铅字,速度很慢。缺少标题字,工人们就自己用木头刻。没有铅条,他们就找木匠刨木条代替。时值寒冬,草房四下透风,捡字时冻得手指麻木。生火炉只有湿木头,呛得人睁不开眼眼泪直流。工人们一面排,一面印。当夜,交通员将几十公斤的报纸扛到王庄山东分局,再由此送往各根据地。就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印刷厂的工人,圆满完成了印报任务。

  “我们一家五代,守着报社的创刊印刷所”

老房东刘茂菊的儿媳狄元梅,与《大众日报》有着很深的感情。如今,她常常像婆婆生前那样,迎接回来“寻根”的亲人们。

  80年时间,《大众日报》深深地扎根在齐鲁大众的沃土上,吸根之甘醴精华,传递生命的给养,成就了强大力量的源泉。

  如今,当年印刷所的旧址早已无人居住,但狄元梅时常来打理房子。“过去,从我老奶奶到我孩子这一代,一家五代人住过这里,俺们一家很都很‘革命’。”狄元梅感慨,她与这里的感情已经深入骨血,难以割舍。她经常像婆婆刘茂菊生前那样,迎候着《大众日报》的亲人们。

  走进狄元梅家,那台印刷机的照片挂在整面墙的最中央,诉说着这里和《大众日报》的渊源。相框擦拭的一尘不染,能够看得出,它在狄元梅心中十分重要。

  今年52岁的云头峪村支部委员张启宝,自幼听《大众日报》创刊地的故事长大。“经常听老人们讲述那段历史,耳濡目染间,就对创刊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张启宝告诉大众网记者,1938年冬天,《大众日报》一行人带着设备来到云头峪村时,只能走河边的羊肠小道,独轮车倒在了水中。村民不顾冬天刺骨的冰水,将车打捞了上来。

  树高千尺不忘根。《大众日报》以实际行动,回报养育自己的老区人民。

  1991年,眼见刘茂菊一家仍然居住在老旧的小屋里,大众日报社出资3000元钱,在紧靠小院东侧,为老房东新建了三间瓦房。“房子盖好后,我们让没捞着住新房的婆婆最先搬了进去。后来,我们一家人都搬进了新房,在当时,这所新房也是全村最好的房子了。”说起这些,狄元梅很是感激。

云头峪村打造干净明媚的新社区,向来访者叙述这里的巨大变化

  《大众日报》与云头峪,更有着难以割舍的缘分。在大众日报社的援建下,村里修了马路。当时,道路宽度为6米,让世代居住的感受到了幸福的“小烦恼”。“这条路在当时可算是一景,老百姓还觉得道路修的太宽了呢!”张启宝调侃。

  2008年,大众报业集团帮助云头峪村解决了长期靠天吃饭的窘况。“因为自然条件限制,云头峪长期靠天吃饭,吃水是大问题。报社看到村民生存条件极差,联合省地矿局钻出了深井,每小时出水30多方。”张启宝说,大众报业集团还完善了配套设施,让三分之二的村民都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水量充沛的机井,也可用来灌溉。

  2014年,大众报业集团又援助几十万元,帮村里又修了部分水泥路。“此外,大众日报社协调沟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村里变化更大了!”张启宝说,对于《大众日报》,云头峪村一直不忘大众报业集团的好。

  “圣地红村”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引擎

红色旅游资源,将成为夏蔚镇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为此,云头峪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将来旅游发展提供基础

  69岁的狄元梅老人十分热情,看到记者前来,拿出玉米馒头往记者手里递,硬要让记者品尝。“以前,老百姓唯恐吃不饱,现在年轻人要减肥。这种玉米面馒头,吃着健康。听说很多城里人爱吃,日子真的好了啊。”狄元梅唏嘘不已。

  狄元梅的感慨,是沂蒙老区跨越式发展的一个个体缩影。如今,沂水县大力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沂水县夏蔚镇宣传委员解晓通动情地对大众网记者说,这些年,大众报业集团的积极扶持和帮助,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创刊地夏蔚镇不等不靠,充分发掘自身红色资源优势,坚持精品意识,提升红色旅游景区,努力打造“圣地红村”多元文化休闲旅游项目。

  据悉,“圣地红村”多元文化休闲旅游项目,拟选址沂水县夏蔚镇王庄村,主要打造传统文化体验、红色文化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等体验旅游项目。建设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自驾游营地及野外拓展园、支前文化村、红镇文化风情街、度假项目区精品民宿区、孟良崮战役指挥所纪念馆、旅游综合服务区等项目,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完善的旅游设施为保障、以成熟的旅游产品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二合一的示范性原生态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解晓通说,近年来,在各方支持下,夏蔚镇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维修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原有房屋设施,对山东分局展室、山东纵队展台、《大众日报》展室、孟良崮战役双山指挥所展室等29间陈列室进行重新布展,新建了沂蒙大讲堂、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沂蒙山根据地景区成功争创3A级景区,成为了一处集研学旅于一体的精品红色旅游目的地。同时,夏蔚镇积极做好“红色景区+文化节庆”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樱桃文化节,形成了“农业+红色+旅游”多元化的综合效应,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初审编辑:王宗阳

责任编辑:李洪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