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七十年·与健康同行】王自然:急救一线奋战二十八载 一切为了脑卒中患者

2019-09-16 11:51: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冯善鹏 马小双
play
" />
  编者按: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临沂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特别策划《壮丽七十年•与健康同行》,在全市寻找医学世家、从医70年的老专家、与共和国同龄的专家及“最美医生”“最美护士”“最美乡医”,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向他们致敬!

  大众网·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冯善鹏 实习生 马小双

  911日上午,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临沂市人民医院南医疗区,王自然正在专心地看手中的材料。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门口,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患者排队等候。旁边的书柜里放了许多王自然写的文章:SCI文章五篇,国家级论文十余篇,专著二部。这些年获得的证书也已经堆满办公室:2018年临沂市“优秀医务工作者”,2019年“振兴沂蒙劳动奖章”……

  

  急救一线28年如一日 不舍昼夜

  1992年,王自然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到原解放军第146医院从事急诊急救工作。2003年底,临沂市人民医院接管了已撤编的原解放军第146医院,已在146医院任急诊科主任的他,经临沂市人民医院多方考察,继续委任临沂市人民医院南医疗区急诊科主任。

  困难也接踵而来。当时的急诊内科仅有3名大夫,最初的几年里,王自然经常白班夜班连轴转,每天还得处理科室的日常事务。问起这段经历,王自然幽默地以“当年还年轻”来推塞。

  如今,在王自然开拓性的带领下,南医疗区急诊科从以神经系统疾病急救和治疗为主的综合性科室,发展成为以急诊、抢救、重症监护室、留观、急诊病房为一体的完整救治体系。

  

  一个急救故事让他下定决心 首创“不等出凝血时间”

  王自然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开展溶栓治疗的初期,有一次诊疗经历让他印象深刻。一名病人大脑动脉闭塞,出现了严重的昏迷现象,由女婿送来医院。王自然建议患者进行溶栓,当谈到溶栓可能出现并发症时,患者女婿不敢签字,王自然就反复和他沟通,并表示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王自然深知时间的紧迫性,未等出凝血时间就对患者进行了溶栓,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患者从昏迷到清醒,肢体都可以动了,也能说话了。“他的闺女一下就跪倒我面前,我当时心里深有感触。感觉救了他这个人,也救了这个家,这件事让我下定决心,把溶栓治疗小组发展起来。”王自然说。

  

  2011年,王自然开始在全国率先筹建溶栓治疗小组,着力加强脑卒中院内急救体系和全程绿色通道的建设,减少因时间延误而影响或错过溶栓的问题。

  经过努力,患者从进入医院到静脉溶栓的时间(DNT)由过去的平均105分钟缩短到现在的30分钟左右,达到世界级水平。截止目前,共完成静脉溶栓3600多例,帮助大量卒中患者重新站起来或者残疾症状有所缓解,大大减轻了社会负担和患者家庭负担,节约患者费用上亿元。与此同时,院内形成了规范的脑卒中救治体系,吸引了全国各地大小医院纷纷来参观学习。

  “还记得刚刚开始建立溶栓小组的时候,这样的情况下在全国,全省都是比较少的。由于没有经验和规律,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并发症,所以大家工作都有很大的压力,病人也不敢溶栓。”王自然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为了让大家放下包袱,全身心地工作,我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

  

  国内最早提出个体化溶栓 发起成立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

  王自然在国内最早提出“超常规缩短DNT溶栓”,“低剂量溶栓”“多模式溶栓”以及“鸡尾酒疗法溶栓”等个体化溶栓方面也走在全国的前列,相应文章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中国医师论坛报》曾以“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对其进行了报道,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的表扬。

  “医生应该走出病房,为普及医学知识尽献绵薄之力”,王自然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王自然的带领下,南医疗区急诊科团队于2015年727日正式成立了中国卒中学会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多年来,科室多次组织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如走进敬老院、走进社区以及走进农村等免费体验、义诊活动。2017年,王自然又率先在全国组建第二家中国卒中学会中风120山东特别行动组公益组织,带领临沂市组织脑中风救治和预防进行公益宣传,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王自然说,“医生最重要的是责任心,要用行动来回馈患者的信任,这是我们最应该做到的。”

初审编辑:王宗阳

责任编辑:李静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